北路梆子起源于梆子腔勃起的清代初期,属山陕梆子在晋北流变的产物。山陕梆子在晋南演化为蒲剧,传入晋北后与当地民间音乐、语言、地方小戏融汇磨合,形成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扩展的产物,是蒲剧北上演出留下的剧种,逐渐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融化而形成的新的剧种。北路梆子老艺人代代相传,有几句顺口溜:“生在蒲州,长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指张家口至包头一线),老死在宁武朔州。”宁武县、朔县一带是山区,许多老艺人上了年纪之后,到这一带搭班混饭,直至老死,可见这一带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过去的北路梆子演员中,不少演员是蒲州人,道白也说“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虽然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密切,渊源很深,但其剧目内容,表演手法,以及音乐旋律都不同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腔调高亢、激越,表演强健有力,音乐节奏直爽慷慨,表现了塞外人民强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晋北人民的喜爱。
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与此相适应,在表导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该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学业。
其形成,早有“生在蒲州,长在忻州”之说。就其早期唱念用“蒲白”,设科班教戏请蒲州人,以及蒲州艺人来北路搭班唱戏、落户等史实,可以确认它是蒲剧北上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融合而成。形成时间当在清代初期,其活动地区除本省忻州、雁北地区外,还流布于内蒙古、陕西省北部及河北省张家口、蔚县等地。
五台山现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8个时代的寺庙68座,对外开放的45座。这些寺庙大多集中在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恢宏壮丽、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世间鲜有的古代建筑群。
宁武小秧歌是一种流传在山西省宁武县东山地区的汉族民俗舞蹈。也叫斗嗓子秧歌,这是因其演唱时,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很累嗓子;也因为秧歌队常汇聚一起,进行演唱比赛,“斗”就有竞赛和亮嗓的含义。
小秧歌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其表演形式有一男一女和一男多女及两男三女等。一般一男一女或二女的称之为“开出秧歌”,类似二人台中的小节目;一男多女的为“玩儿秧歌”,多是男角领唱上句,女角应和下句的对唱形式。广场表演时,火炮齐鸣,在打击乐曲中,男角出场“走场”,再将女角一个一个地叫出场,绕“8”形或“圆场”,边歌边舞。
小秧歌的演出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二月初二。以往,各村活动前先由村里的七至九人组成“纠首”,再推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当“灯官”,群众尊称其为“登烛府官”,也就是当年的活动总管。之后,由灯官指定三个年轻精干的小伙子,分别担任“书班”、“背印架的”和“背圣旨的”。活动开始后,灯官、背印架、背圣旨者和书班四个人骑马前行,先后到村里的庙宇行香敬纸。秧歌队随后,在锣鼓声中边舞边行边唱,依次在院内进行歌舞表演。下午,秧歌队在街上摆开大圈子演唱。同时被邀请来的邻村秧歌队也在大圈内轮流交替歌舞献艺,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天黑。晚饭后灯官便开始视察各家“旺火”。查完旺火,各秧歌队就在当街依次表演,尽情歌舞,直到深夜。
静乐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异,别具一格,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数以千计,真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她是点缀、装饰生活的艺术,是象征美好生活的祝愿与追求,更是一代又一代静乐儿女孕育和滋养的文化硕果。
静乐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异,别具一格,她既保持着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又显示了黄河文化的古老文明。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数以千计,民间故事、生活、小品耐人寻味,花鸟、树木各具形态,人物、兽禽栩栩如生,真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静乐县民间剪纸风格粗犷、独具特色,既有别于江南剪纸之纤秀,又包含着土、粗、野的原始风味,乍看有淳朴、厚实、粗壮之美,细观却粗中有情,虽土而工,野中见趣,被称为“中国北方剪纸的代表”。尤其是张贴于室内墙壁上的各种“墙花”,大小随意,组套结合,阴阳相错,动静适宜,更为世人所爱。静乐民间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活写照、民间传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包,无奇不有,样样生动传神,件件引人入胜,辛芙英的《回娘家》,形象逼真、生趣横溢,令人久看不厌,富有极强的生活情趣。冯问成的新作《吃奶》,挚情别具,活灵活现,将所有观赏者带入了孩童时代。吕慧的《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细腻工整、精巧玲珑。李凤鸣的《育种》等作品更是内涵丰富、制作精细,别具一格。剪纸是静乐人生活的升华,逢年过节、婚嫁迎娶、乔迁新居、过会赶集、生日满月、访亲会友无不以剪纸相赠、或家庭窗壁、或教室礼堂、或门市商店无处不有剪纸图案张贴。剪纸在静乐大地上点缀、装饰着美好的生活,也闪烁着耀亮的光芒。
静乐儿女心灵手巧铸剪纸,纷呈各异竞风流,代代传承,辈辈升华,剪纸能手层出不穷,因而使静乐民间剪纸以百倍的身价博得现代文明与艺术家的青睐。1998年2月18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了“山西省静乐县民间剪纸展览”,获得了始料不及的轰动效应,出自农民之手的剪纸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了中外参观者,震惊了中国艺术界,得到了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评述:“静乐民间剪纸件件不失为精品,其中不少传承久远的纹样及制作手法蕴含着秦汉文化的博大浑厚,又具有唐宋文化的浪漫与圆润,更显明清文化的妖艳与入俗,可见静乐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为可贵的是溶进了新剪纸法,进入了主题性、系列性的创作……静乐剪纸很有前途!”一位艺术家这样形容:“山西民间剪纸犹如山花烂漫,静乐民间剪纸更为美丽动人。”正因如此,静乐剪纸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达百余件,集入《山西民间剪纸》中80多件,全国各地民俗馆院凡得必藏,有不少传统精品曾在英、法、韩、日等国家和地区参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都曾为静乐民间剪纸作过精彩报道。静乐剪纸可谓“飘香全国,蜚声海外”。
如今,在静乐剪纸不再是昔日那种顺应民俗的活动了,而注入了创造现代美好生活的希望。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