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五夫镇原名五夫里,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面,地处闽北浦城、建阳和武夷山三县(市)的结合部,开埠于晋代,迄今已历时1700多年。
五夫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美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刘氏宗族刘子羽等三忠一文,抗金名将吴璘、吴玠,一代词圣柳永等都在这里生长。绍兴十三年(1143)初,朱熹遵父遗训随母落籍五夫,从此在这里读书授业、娶妻生子、著书立说长达50余年。
由于五夫丰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民间文化活动也在这里异彩纷呈,而“五夫龙鱼戏”也因与理学宗师朱熹的一段渊源,而成了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
据考证,五夫龙鱼戏原为莲鱼戏,始于五代,兴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原为乡人迎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俗活动。绍兴十八年(1148),19岁的朱熹喜登进士,乡人在“莲鱼戏”的基础上,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之后经过多年衍化逐渐成为当地一项不可替代的独特民俗活动,此后,每逢乡中士子中举和应试入贡,乡民都要舞“龙鱼戏”以示庆贺,这一千年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传,南宋宁宗年间,任冲佑观主持的辛弃疾应朱熹之邀到五夫过元宵节并观看“龙鱼戏”,因两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主张相似,又都受主和派的排挤,可以说是惺惺相惜。辛弃疾望着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种莫名悲喜交织在心头,那首后来流传词坛的千古名篇《青玉案·元夕》,不禁脱口而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据清乾隆五年《五夫龙鱼戏要略》记载:龙鱼戏表演过程为:
第一节为连年有鱼,主要有“游鱼、采水、绕鱼、扎辫子”等情节组成。
第二节为群鲤斗乌龙,主要有“乌龙现身、乌龙搅局、群鲤斗乌龙”等情节组成。
第三节为鲤鱼跳龙门,主要有“鲤鱼跳龙门、大鲤变龙鲤、龙鲤战乌龙”等情节组成。
第四节为登科及第贵盈门。所需主要道具为:高照恭灯、牙旗灯、莲花灯、鲤鱼灯、龙鱼灯、黑乌灯、水纹灯、龙门灯等。
五夫龙鱼戏的表演简明易懂,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是劳动民众智慧的结晶,符合了当地群众的审美取向。与舞龙相比,它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表演。其道具制作精美、彩绘大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舞蹈动作、姿态设计直接而形象,显得古朴却原始,甚至带有明显的古闽越族文化元素的特征。
史料表明,五夫龙鱼戏是本地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其准确年代虽已无法查考,但龙鱼戏流传仅仅限于五夫这一极小区域,从其寓意、展示内容、所用器具以及五夫兴衰史上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推定龙鱼戏创于五夫,始于五代,兴于两宋。纵观整体龙鱼戏,舞蹈姿态简洁明快,水波起伏、鱼龙打斗、龙鲤嬉戏,一招一式完全师法自然,有着原生态文化的审美情趣。道具制作上龙鲤清丽可爱,乌龙面目可憎,一正一反,角色一目了然。
有关专家指出:“五夫龙鱼戏发挥了舞蹈‘长于抒怀、拙于叙事’的功能,主题古老、形式古朴、舞姿古拙,是一方净土内未受污染的原生态文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不仅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本土乡人所喜爱,而且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受到海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为中外交流增添了新的生动内容。
联系五夫乡人的生活习惯看,龙鱼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更寄托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既以一种务虚的意识形式存在,也以多种固化的物质形态保存着,直接的证明就是“鲤鱼跳龙门”的寓意,通过各类建筑构件而加以反映,现在五夫保存的兴贤书院、古民居的砖雕、斗拱、门档等建筑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砖雕的龙鱼,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使之与朱熹理学相得益彰,发挥着教化育人,激励进步的作用。
在十年浩劫期间,“龙鱼戏”曾经被列入“四旧”被批判,使之无人问津,几乎处于断绝境地。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改善,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不断增强,对一般性的电视电影等视觉享受不再满足,而对体验性文娱活动有热切的期盼,顺应这种形势,五夫镇文化站及时组织专门队伍,对传统的“五夫龙鱼戏”,进行挖掘整理,采取政府支持、部门主办、群众参与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五夫龙鱼戏”重出江湖,并经当地民俗专家的指导,使之成为全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龙头项目,每年代表镇里参加市里汇演。
目前,“五夫龙鱼戏”正着手申报国家非物世遗,我们有信心相信,经过五夫人的努力,“龙鱼戏”一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