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读‘增广’,不如大路上听讲。”在潜山乡村,许多不识字的家庭妇女,都能随口说出一些富有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俗话。俗语通俗易懂,形象精炼,涉及面广,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随着社会发展,有的俗话如“一个跟头翻下地,八字定了规”、“命中只有八角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十个花大姐,抵不上一个癞痢儿”、“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早插黄秧早生根,早养儿子早得力”、“满堂儿女抵不上半路夫妻”、“三代不念书,不如牛马猪”、“山上哪有千年树,世上哪有百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天光困(睡觉)不久,老来寿不长”等等,显然不合时宜,但毕竟反映了往昔农村原汁原味的生活。
有道是,话要通俗方传远。许多至今还在流传的俗话,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我们玩味、关注。
气象农事常理——新春大似年。春打五九末,黄稻胀破壳。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老牛老马,难过二月八。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三月的老芥菜,起了心。四月八雨洒洒,湖田撒芝麻。夏前三天割不得,夏后三天割不掣(大麦)。立夏不下,无水洗耙。春雾有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雾露满山脚,有雨也不落;雾露满山头,有雨不用愁。人到夏至边,走路要人牵。吃了端午粽,棉衣件件送。
过了七月半,日头沿山蹿。过了八月中,只有梳头洗脸工。过了重阳无时节,一场雨来一场雪。早插三天是稻,晚插三天是草(晚稻)。日头拦中现,三天不见面。雷打中,一场空。风是雨的头。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月亮长着毛,大水淹到桥。
七阴八不晴,逢九放光明。阴阴暗暗,吓死懒汉。寒露不出头,割草喂老牛。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吃过年饭,眼望田畈。插田不兴粪,不如回家困(睡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肥田出瘪稻。冬耕深一寸,抵上一遍粪。千犁万耙,全靠一插。多秧如多草,缺秧如缺宝。
借动物说事理———老虎不吃人,素昔坏了名。蛇有蛇路,鳖有鳖路。条条蛇都咬人,水蛇不咬人,也有点吓人。河里无鱼虾也贵。拎着尾子烧干鱼。蚂蟥叮着鹭鸶脚,甩也甩不脱。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人见有的,狗咬丑的。打狗,欺了主。狗撵鸭子,呱呱叫。鸡脚拌了狗脚,扯不清。狗头上顶不住四两油。狗咬的,自讨的。狗咬刺猬,无从下口。狗咬皮袍子。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抬腿屙尿做狗怪。母狗不摇尾巴,公狗不爬背。饿狗守着羊卵袋,鹭鸶想吃天鹅肉。老母猪拱田埂,拱一间(段)算一间。老母猪吃胞衣,自吃自。饿狗记得千年屎,老母猪不忘万年糠。没有吃过猪肉,也看到过猪走路。杀老母猪过年,顺头路。猪吃麦,羊去赶。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