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一般分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和姻亲3个方面,亲属之间的相处,彼此要有个合适的称呼,称呼不当,是一种失礼的表现,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建瓯对亲属称呼很有讲究,背称、面称多有不同,口头、书面也有所区别,甚至人死之后称呼也有变化。解放前,称呼多用方言,解放后,有的称呼转成方言、普通话混用,称呼习惯也有一些变化。
父,书面称“父亲”,背称“大爹”,面称“爷爷”,新近多称作“爸爸”;父亲有兄、弟的,则随父亲的排行叫他作“伯伯”、“叔叔”。有些迷信的人,认为父子命中相克,则改称“哥哥”、“姐丈”、“姑爷”等。父亲死后,哭诉叫“我大(爹)”。
母,书面称“母亲”,背称“奶”,面称“依呀”,新近多改称“妈妈”。父亲有兄弟的,则随父亲的排行叫作“奶奶”、“婶婶”。有迷信的人,认为母子命中相克,则改叫“姐姐”、“女麻仔”、“姑姑”等。母亲死后,哭诉“我奶”。
儿子、女儿,背称“囝”(丈夫囝)、“阿娘囝”,面称都直呼其名。父、母死后,子女自称“孝男”、“孝女”。
“祖父”是书面称呼,背称“公公”,面称“爹爹”,新近用普通话叫“爷爷”。
“祖母”是书面称呼,背称叫“女麻女麻”,新近用普通话叫“奶奶”。
“曾祖父”是书面称呼,背称、面称都叫“太公”;对其妻书面称“曾祖母”,背称、面称都叫“太婆”。
对孙儿(女)、曾孙儿(女),背称孙仔(阿娘孙)、亻息仔(阿娘亻息),面称直呼其名。
夫妻背称“老化”,“老妈”外人称“两老妈”。互相叫“亻巨大”、“亻巨奶”;无子女则含糊其词呼“呵”、“喂”。新近都互叫其名。
“兄”是书面称呼,背称“哥仔”,面称“哥哥;对兄妻背称“嫂仔”、面称“嫂嫂”。“弟”是书面称呼,背称“弟仔”,面称直呼其名;对弟妻背称“弟新妇”、“婶仔”,面称直呼其名。客气些的则随弟的排行称“二婶”、“三婶”等。
姐背称“姐子”,面称“姐姐”,对其夫称“姐丈”;妹背称“妹仔”,面称直呼其名,对其夫背称“妹婿”,面称直呼其名。
父之兄书面称“伯父”,背称、面称都叫“叔叔”。对其妻书面称“叔母”,背称、面称都叫“婶婶”。
对夫之兄、弟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多随丈夫称呼。
父之姐妹书面称“姑母”,背称、面称都叫“姑姑”;或随排行称“大姑”、“二姑”等。对姑母之夫称姑丈。
已出嫁的女儿对兄弟之子(女)背称“后头孙”(后头阿娘孙),面称都直呼其名。
对夫之姐妹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随丈夫称呼;背称“姑女麻仔”。
祖父之兄称“伯公”,对其妻称“伯婆”。
祖父之弟称“叔公”,对其妻称“婶女麻”。
祖父之姐妹称“姑女麻婆”,对其夫呼“姑丈公”(“公”白读)。
妯娌背称“两叔伯母”,面称直呼其名,或随其排行称“伯奶”“婶婶”。新近多随丈夫称呼,侄儿、背称“孙仔”,对其妻背称“孙新妇”,面称都直呼直名。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富拉尔基成为“重镇”“小商埠”吸引了大批外乡人来到这里,人口迅速增加到1400多人,400多户。后来几经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践踏,又加至嫩江、雅鲁河连年水灾,瘟疫盛行。1...
在侗族,最古老的盛装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于牯藏节或芦笙节,亦称芦笙衣。上衣为左衽长袖式,下为草条式帘裙,饰有白羽。盘蛇纹与游蛇纹图案绣在深色布面上,既华丽又神秘。其“连环锁丝绣”技艺精湛,历史悠久。北...
桃江县大栗港镇是一座美丽而神奇的江南水乡。它东靠楚南名山浮邱山,南临清彻的资江水,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大栗港山歌俗称“打胡呐喊”,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发声体系...
徽州人至今还把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分别叫做“初一朝”、“初二朝”、“初三朝”,又因为是过大年,所以总称之为“三朝年”。而把农历正月十八也像过年一样称为“十八朝”的这一流传千百年的专称,现已鲜...
虽然前面介绍了《世界上最聪明的猫》、《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但世界是个整体,由多个国家组成。那说到国家,每个国家综合国力却是参差不齐的,那你知道世界上最聪明的国家有哪些吗?下面本站就来为大家介绍。世界...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
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至今,百色城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百色城既是文化古城,也是革命红城。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百色城发动了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东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28分,北纬37度32分至38度5分。县界北起高丘山,南至盘垴,南北最宽直线相距61.2公里;西起罕山,东至马...
您恐怕没有想到,在中国古代,“枣”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和米、面同等重要;枣是水果,还是粮食。《战国策》载,苏秦曾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早在2000...
麦秸画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历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经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