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也有个说法,正月二十晴,山上树木挂油瓶,正月二十阴,阴阳暗暗到清明。挂油瓶就是下冻雨。还有个说法,“不怕正月二十晴,只要二十一日拗得赢。”意思是说二十一日也晴,就不会挂油瓶。
二月初二“龙抬头”,也称“春龙节”,表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民积极备耕。农谚是: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也有人在这一天祭拜春龙,祈求年丰。
二月十五是花朝。花朝顾名思义,是迎接春花烂漫的日子,富人家公子、小姐,踏青赏花,穷人家说说而已。
三月三是打鬼节,家家做打鬼粑。一般是籼米粉或糯米粉,有的人家将糯米粉掺鼠曲(野菜),用杵臼揉成一团,馅子是腊肉腌菜或鲜肉鲜菜。这天用作晚餐,表示将鬼打跑,维护全家安康。也有人家蒸面吃,意为把人缠住,不让鬼捉走。当然,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晚上还有望鬼火的,望到某地鬼火多,将来死的人就多。小时随大人望过鬼火,在家门口望到面前山上有蓝色火点乱跳,说这是鬼火,后来听到科学解释是磷火。
(廖理南注,杨万贵先生讲到,这天有人家吃芥菜煮鸡蛋,不会头痛。)
三月有社日、寒食、清明,这三个节是相联的。社日,古代民间习俗,二十五家合为一社,并建有社坛庙,庙很矮小,只有一人加一手高。传说社坛老爷要做个大庙,条件是射一箭的高度。在射箭时,社坛老爷用力过猛,弦被拉断,正好一人加一手高,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民间有坐社的说法,坐社就是入社的成员,轮流做庄,到社日准备祭祀社坛老爷的祭品(猪头)和招待社员的宴会。社日没有固定日期,“立春五戊为春社”,从立春之日算起,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以2012年为例,“立春”是正月十三,十六为“戊戌”,二十六为“戊申”,二月初六为“戊午”,二月十六日为“戊辰”,二月二十六为“戊寅”,这就是社日。社有春社和秋社两次祭祀,春祈丰年,秋酬恩典。记得我父亲做过头家,在祭祀之后,大家聚餐,非常丰盛。唐朝诗人张演描述《社日》诗,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社员是开怀畅饮,尽欢而散。也可看出“社日”的形成历史较长,始于唐或早于唐。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又名禁烟节。这一天禁烟火,食冷食,是为了纪念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得不到食物,随从他的介之推割股以进,救了他的命。后重耳返国,当了国君,是为晋文公,封赏时未及介之推。他耻于言功,遂隐居山林,文公发现后屡召不出。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介终不出,结果被烧死于清明前三天。现在对“社日”和“寒食”,人们早已淡化。但对所葬新坟有个习俗:“新坟不过社”。即清明上坟烧香要在社日前。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