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是以牛力牵引翻土的工具。
牛轭:套在牛的脖子,方便人们控制牛车。
割耙:犁田作业农家要把成块的泥土粉碎,大面积则用「耙」,以牛力牵引,人以左右脚分别踩在「耙」的前后横木上,增加重量使割耙刀片能深入切碎田泥。
锄头:将成块的泥土粉碎的工具。
簑衣:古时雨衣,通常配合「龟壳笠」或「棕簑」使用,「棕簑」以棕榈树叶柄基处的网状毛—棕毛编制为上衣与下裙,耐湿又具保温功能。
耙:主要晒谷时耙谷及禾叶用。
风鼓机:稻谷晒干后,以「风鼓」来筛除不好的稻谷及稻草屑。
水碓:利用水力发动的木头结构原始机器,经常作为磨粉、捣米的主要工具。
笳橱:用来贮藏谷类,为体架及橱脚,可以与地面隔离以防潮湿。
石臼:以前把米撞击捣精器具。
油车:制榨桕油、桐油和菜油的工具。油车筒是用一段长约三米多的大樟树或大松树做成。中间是筒槽,将油料放入筒槽内,再插进木砧,压榨油料,使油从车筒的横孔中留出。
织布机:用于织布。
纺纱机:用于纺纱。
印染手艺:棉布麻布被靛青染成蓝色。
酿酒:自古以来楠溪家家户户都有酒酿。许多富裕人家,还用储藏多年的老酒,再加入糯米饭和米曲,重新酿制成“美醴琼”,久存以待宾客。
豆磨:用豆磨制作豆腐,是楠溪的一大特色。楠溪豆腐制作都是加盐卤,所以楠溪豆腐质坚硬而韧,味醇厚而美。
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中保留着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它们淡雅却不乏精致,古朴却不失光彩,是我们了解楠溪文化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东汉晚期,瓯窑已能烧制青瓷和黑瓷两类瓷器;窑址分布在今永嘉楠溪 江畔的东岸与罗溪等地。两晋南朝,瓯窑产品釉色淡青,晶莹滋润,被称为"缥瓷" 。
鹅斗:用于堆放要洗换的衣物,楠溪的人们经常用这提到小溪边清洗衣物。
床:楠溪的床处处体现着楠溪人的勤劳与智慧,也体现着楠溪人独有的审美观念。
挈情:楠溪人在“小定”时经常使用的,用来盛放订婚的东西。
此外,楠溪江的日常生活类还有很多,比如,八仙桌、太师椅、脸盆架、衣架、梳妆盒、梳妆台、衣柜、挈情、等等,无不体现了楠溪人的精湛手工和爱美的天性。
关于撒班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传说“撒班”是生长在中亚一带野生植物的名称,塔塔尔族的先民在历史上从事放牧和农耕,同时也进行狩猎活动。每当春夏之际,人们从草原和农田归来时,都要在撒班草盛开的草滩上相聚,并...
白马古称“扶来”。话说从前,一位一袭白衣、气宇轩昂的外乡人骑着一匹白马从扶来地路过。到达这里时,天色渐暗下来,已经是人疲马惫,他于是下马叩开一户扶来人家的门,向主人求宿一夜。好客的主人闻说即推门请进,...
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
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现在的莆田如花似锦,是座宜居之城。殊不知,在古时莆田被称为“烟瘴疠疫”之地,满目疮痍...
天津妈祖文化民间信仰,源于津沽繁盛的河海漕运。始自元代初年,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一直久盛不衰。天津人从最初的海神、护漕 、海上水上航行安全的心理出发,信奉天后,一直发展到在生育习俗、服饰习俗、经济...
在人死后办丧事时,家人总是要用一张白麻头纸将死者的脸面盖起来。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一则极其古老的传说。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在齐桓公最初与其兄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专程去追杀他,并射了他一...
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3.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
西班牙食品协会主席曾放言,要让西班牙美食征服中国食客。厨师不愿把米煮熟在西班牙美食中,最雷人的就是海鲜饭的米粒必须保持在半生半熟的状态,这就是纯西班牙风味。但是这个夹生风味很难让中国食客接受,许多人慕...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
在江西省铜鼓县的客家人至今仍流传着浓郁的客家饮食习俗。铜鼓客家菓子包所谓菓子包就是用纸或箬竹叶包一些吃的东西,并用线扎好,上面夹放一小块红纸,整个包长约六、七寸,宽约四寸。铜鼓县民俗专家朱可山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