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形式简朴,用材自然,轮廓线亲和,构造合理,功能分明。建筑富于个性,但也不失建筑开间的尺度定数,与国内各地常见的内向院落式大不相同。与中、西南地区外向开敞的木构建筑相比较,其更具完整严谨的规划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美学价值,首先表现在楠溪江人对山水审美与利用追求。这种追求的启蒙代表人物便是王羲之、谢灵运等。楠溪江是中国山水诗及山水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同时也培育了楠溪江人的山水情怀,千百年来默化着楠溪江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这种在优美的山水间养成又经过千百年陶冶的文化气质深深地渗透在村落的规划和建筑中。其次是表现在将人们对美的敏锐的鉴赏力,对自然的亲和感以及最平实的人际关系,显现在楠溪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上。第三是每个古村落入口设置与周围空间环境、建筑之间立面的处理均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楠溪的建筑美体现在许多的地方,依稀可分的大体有:
1、牌楼(坊) 楠溪江古村落的入口处,往往有这些建筑物存在,古色古香。
2、寺庙 历史上的永嘉,是一个佛教昌盛之地。所以遗留下了许多寺庙。而寺庙的建筑也无不展现着永嘉的建筑美感。楠溪沿岸有名的寺庙有:孝佑寺(位于上塘镇浦东村龙山山麓。始建于唐朝,历经元、明、清扩建修缮,1997年先后又修建3月台、戏台、前后两厢、山门、头门、厨房、宫殿。)
惠日寺(位于枫林浦亭街北端,院始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是永嘉佛教名闻天下之时。寺院为四合院式木石建筑,南山门五间,北大殿三间,两侧厢房三间二屋。东有娘娘殿,西有关羽庙。)
陶公洞(陶公洞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位于大若岩山脚下,是一大型天然岩洞。)
3、亭 作为山水诗的发祥地,亭子这一建筑物,比比皆是,但又很具特色。
芙蓉亭,位于岩头镇芙蓉村,在村中心最大的水池芙蓉池上建成,是个两层楼阁式歇山顶式的方亭,因建在芙蓉村的芙蓉池而得名为“芙蓉亭”。
孝子亭,位于枫林镇区浦亭街北向黄桥南侧。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为纪念宋林一龙的孝行而建。占地14平方米,西南墙壁立有碑记一碣,为著名书法家马公愚所题。南北面设美人靠供路休息。梁架结构为抬梁式,设八柱,平纂做成尖攒顶,亭顶成歇山。亭内有徐定超手迹:“匹夫之愚,不可训世;孝子之诚,慨然动人。”
此外,还有较有名的花亭。
4、桥 在楠溪最有特色的桥,就是碇步。既美观,又实用。
5、民居 民居是楠溪江古村落中最为重要、数量最多的建筑。丰富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与建筑构件有机结合,更增添了古村民居的美感。
6、书院 在耕读风气弥漫盛行的楠溪江古村落,书院相当普遍,而且在村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芙蓉书院处于芙蓉村最为中心的位置,东临芙蓉池,建筑形制古朴庄重。7、戏台 楠溪江村村都有戏台,虽有精巧粗野之别,但大小、格局基本相似,或建于宗祠之内,或建于庙宇之中。
1、舞龙灯 每年元宵前后,本村舞龙队和外地来村舞龙队,争先到各幢道坦中演舞。
2、划龙舟 每年端午前后都有龙舟竞渡之举,“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河两岸人山人海,热闹异常。龙船船身绘画龙鳞,船上旗帜和划手服饰皆同一颜色,分为13档,每档2划手,加上挥旗、击鼓、拍板、桡手等共36人。竞渡时各“龙”齐头并进,煞是壮观。
3、看戏 在楠溪江两岸,为了增加节日气氛,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许多村庄,每年都有一定的演出。到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自带椅凳前去观赏,而许多小贩们就会聚集在那里,这一切都成为小孩的天然娱乐场所。
4、满月 在楠溪江,孩子出生的一个月,都叫“满月”。旧时,家里人将设酒宴亲月好友来庆祝。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至今仍保留此习俗。
5、婚礼 楠溪两岸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时的结婚步骤,结婚步骤大致分为这么几步:
一、合婚 男女双方都把生辰八字拿至占卜者处合婚。
二、下聘 男女双方合婚顺利妥当,庚贴上写上男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媒人即往来谈聘金和妆奁多少。
三、大定 此时,男方做糖糕或做大饼(大麻糍)和八合(鸡、蹄、松糕、猪肝、鱼、肉、面等摆八格)担到女方。女方将饼、肉分给亲戚吃。
四、送日 以后男家择定结婚吉日,让媒人告知女家。五、嫁娶 男方到女家迎亲,嫁妆如被褥、锡器、衣柜、脚盂等以红绳扎好,插上万年青柏,贴上“双喜”;接到新娘后,摆喜宴,闹洞房。不论男女老少,尊卑行辈,皆无禁忌,有“三日无大小”之说。
关于撒班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传说“撒班”是生长在中亚一带野生植物的名称,塔塔尔族的先民在历史上从事放牧和农耕,同时也进行狩猎活动。每当春夏之际,人们从草原和农田归来时,都要在撒班草盛开的草滩上相聚,并...
白马古称“扶来”。话说从前,一位一袭白衣、气宇轩昂的外乡人骑着一匹白马从扶来地路过。到达这里时,天色渐暗下来,已经是人疲马惫,他于是下马叩开一户扶来人家的门,向主人求宿一夜。好客的主人闻说即推门请进,...
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
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现在的莆田如花似锦,是座宜居之城。殊不知,在古时莆田被称为“烟瘴疠疫”之地,满目疮痍...
天津妈祖文化民间信仰,源于津沽繁盛的河海漕运。始自元代初年,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一直久盛不衰。天津人从最初的海神、护漕 、海上水上航行安全的心理出发,信奉天后,一直发展到在生育习俗、服饰习俗、经济...
在人死后办丧事时,家人总是要用一张白麻头纸将死者的脸面盖起来。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一则极其古老的传说。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在齐桓公最初与其兄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专程去追杀他,并射了他一...
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3.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
西班牙食品协会主席曾放言,要让西班牙美食征服中国食客。厨师不愿把米煮熟在西班牙美食中,最雷人的就是海鲜饭的米粒必须保持在半生半熟的状态,这就是纯西班牙风味。但是这个夹生风味很难让中国食客接受,许多人慕...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
在江西省铜鼓县的客家人至今仍流传着浓郁的客家饮食习俗。铜鼓客家菓子包所谓菓子包就是用纸或箬竹叶包一些吃的东西,并用线扎好,上面夹放一小块红纸,整个包长约六、七寸,宽约四寸。铜鼓县民俗专家朱可山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