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视龙为神,每逢新春佳节都以舞龙活动庆贺佳节,祈求龙神保佑。而舞龙者皆为男士,女子只能远而视之,根本谈不上舞弄。
毕桥人打破了传统观念,认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于1958年成立了女子舞龙队。
女子舞龙队,由30多名年轻妇女组成。每节分2人,龙头分3人,轮换舞之。
每个队员头扎英雄巾,脚蹬力士鞋,上穿白衬衣,下穿毛蓝裤,颈系白毛巾,腰扎武装带,高举龙灯各节,于是一条长长的女子龙灯威武壮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飒爽英姿,好不气派。
龙灯也是13节,分龙头、身、尾,另有2只龙珠(另一只是引珠)。龙头用彩色纸和绸布请艺人精心制作而成;龙身是竹篾制成竹篓,每节长70厘米、直径35厘米;龙尾长130厘米。每节间距250厘米,然后用三根麻绳分上、左、右三方,从头到尾连接起来,外面再披一条龙灯衣,即成一条龙灯。
龙灯制成后,女子龙灯队人员,各就各位,手执龙灯,举行龙头点光仪式,负责人先宰杀公鸡,再用毛笔醮鸡血给龙头点光,按传统习俗,边念边点,曰:一点龙头显威风,二点龙眼亮晶晶,三点龙耳听八方,四点龙嘴呼太平。接下来就开始舞龙的演练了。
女子龙灯出灯时盛况空前,前面有头灯一对,上书“龙灯胜会,风调雨顺”,排灯一对,上书“天下太平,四季平安”,还有鲤鱼灯、虾子灯、鼓灯、五星灯等若干散灯,后面就是女子龙灯。另外还配有一面大鼓,三套锣鼓,二把铜号。
在鼓乐声中女子龙灯舞起了“龙出洞”、“龙戏水”、“龙抬头”、“龙摆尾”、“金龙盘玉柱”、“鲤鱼跳龙门”、“一字长蛇阵”、“二龙抢珠阵”、“跪龙”、“盘龙”、“回龙”以及“开四门”等。
她们精神抖擞,动作协调,按锣鼓点子舞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围观群众人山人海,赞美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大地,龙灯的灯光,散灯的星光,烟花的闪光映红了天空。真是气象万千,热闹非凡。
人们视龙为神,每逢新春佳节都以舞龙活动庆贺佳节,祈求龙神保佑。而舞龙者皆为男士,女子只能远而视之,根本谈不上舞弄。毕桥人打破了传统观念,认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于1958年成立了女子舞龙队。女子舞龙...
浚县恩荣坊是一座标准的光宗耀祖的功名牌坊,也是一座特别的牌坊,特别到很可能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恩荣坊现在浚县大伾山上,但原先在浚县县城西南30公里卫贤集大街。这座牌坊建造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宫市就是颐和园后身的苏州街买卖一条街,因此也叫宫市一条街。如今每逢春节都增加五天庙会。宫市买卖街长数百米,两岸御店皇庄近百家,它是乾隆皇帝为母寿为后宫佳丽、中宫彩女们营建的一条园内宫市。一为给太后宫妃...
鹤庆朵美水阁寺位于鹤庆县龙开口镇的朵美村下,金沙江的西岸。该寺群山环抱,绿树成茵,碧波奇秀、风景优美;远看寺前寺后沿江两旁田园葱翠甘蔗、龙胆、柑橘连片成林,各种物产丰富。朵美属于亚热带江边之地、常年光...
在古代希腊人的观念中,公共祭神活动及宗教节日庆典与战争一样,都是城邦的头等大事,是公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注:同希腊人一样,古代中国人也极其重视祭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左传》里说:“国之大事...
每年2月底或3月初,即印度历12月的月圆之夜,印度教的传统大节胡里节(也叫洒红节)就要开始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寻常百姓,都载歌载舞,尽情地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装扮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到时候,印度人为了...
天津在明永乐二年十月(1404年12月)设天津卫,两个月后(1405年1月)筑天津城。当时的天津城只是一座土城,人口也很少,市民庶户则“万灶沿河而居”。还谈不上有什么名胜、景观。但天津在建城设卫之后,...
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同时,西炕也不准家人和客人坐。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在院内东南树...
浦江迎会又称抬阁,始创南宋,鼎盛明清,20世纪80年代后浦江迎会得到弘扬传承。它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奇、怪、妙等特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相传浦江迎会...
每年6月28日至7月8日的节日期间,深圳会有各种以荔枝为主题展开的经贸和文化联谊活动。而该城市民则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每逢这种蝉鸣荔香的时候,都要和亲朋好友一起去荔枝公园品鲜,即摘即尝,往往是你争我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