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响榔锨”,庄户人家视为大喜事,择地、开工、上梁、落成,都有仪式。先请风水先生看地盘,定方向。然后择吉日,请道士在桃树制的木桩上画符,行过祭礼,敲木桩入土,叫起土奠基。动工后,三亲六眷要助工、助料、助资(拔厨)。屋架搭成,择定吉日良辰上梁。上梁毕,当家的牵牛挑谷,主妇提鸡抱兔,小孩身背红书包,在新屋中走一圈,叫“过屋”或“过大门”。过屋毕,摆开桌子吃“接风酒”,先由大木老司把壶给当家人斟酒,接着辈最大、年最高的人给子孙斟酒,称“把风水传给下代”。房屋落成后,摆完工酒,酬谢工匠和亲友。
男女婚嫁有踏亲、合婚、定亲、完婚、会亲、回门等习俗。一般由媒人引见,让男女双方见面并初步了解对方情况,这叫踏亲。如果合意,则由女家出庚帖,写上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接到庚帖后,再写上男方的生辰八字,请卜者合婚。若五行相克,即不合,用红布包好退回女方;五行无相克,即合。合婚后,即可定亲议聘,先“小定”,后“大定”。再由男家择定吉日,让媒人告知女家,叫送日,征得女家同意后即可完婚。三日喜事完毕,新娘的父亲兄弟到女婿家看望,叫“会亲”。婚后三至七日,新婿伴新娘去岳父母家认亲,叫“回花”,楠溪叫“回娘家”,岳父母家设宴款待,但新婿、新娘必须当天回家。
此外,还有入赘和童养媳的习俗。入赘也称招女婿或“进婿”,即女子不出嫁,招男子入门。贫家怕娶媳不易,先从养育艰难的人家抱女孩到家里抚养,叫“童养媳”,土话也叫“新妇儿”。长大后举行婚礼叫“还亲”或圆房。童养媳往往被虐待,逃婚、抗婚时常发生。
女人生育有怀胎、做月里、定时辰、满月酒、麻周等习俗。妇女怀胎后,会受格外照顾,要增加营养,不能做粗重活。房内忌搬东西、修补墙壁、打钉;忌动剪刀、针线;忌吃姜、蟹,忌看怪戏、怪电影。据说这是为避免给胎儿带来各种各样的生理缺陷,如兔唇、跛足、瞎眼、六指及痴呆等。有些地方还有娘家给女儿送一碗生肉(又叫快便肉)的习俗。
女人生产后要“做月里”。即一个月(或四十天)内,饮食起居要特别谨慎。少开窗,用皱纱包额,腹部缠布,以免伤风。亲戚要送“月里羹”。坐月中,产妇多吃米粥、红糖、老姜(姜汁拌红糖作姜茶)、老酒、鱼鲞、猪肚、鸡蛋、菜干肉、红枣、索面等。
小孩出生不久,请算命先生定其生辰八字,这叫定时辰。孩子满月,要摆满月酒,请亲友赴宴,亲友要送礼。孩子满周岁,叫“对对”,也叫“麻周”。外婆家要送四季衣服及长命彩绒、银圈、银铃、银奶吮、手镯与银锁、银牌等。
一般从30岁开始,亲戚会逢十送礼庆贺,有“三十糕(松糕),四十熬,五十担寿桃”的说法。60岁起逢十皆“做寿”。主人家摆寿桃酒,亲戚送寿礼,寿翁分寿桃,相沿成俗。
个别老人做八十、九十或单百寿的,仪式更隆重,有为寿翁钉寿匾的习俗。
永嘉丧葬习俗各地不同,一般有打寿枋、小殓、大殓、出殡、入墓、念过亡经等习俗。打寿枋也叫打百岁枋,就是做棺材。据说可以压寿。人死后,长子先去水井投钱买水,烧热给死者沐浴。理好干净衣服,由长子拿着跪在露天下一条板凳上,叫一声“上衣×件、下衣×条、六斤四两、皇天作证”,踢倒板凳后,衣服交女眷给死者换上。然后,将碎银放入死者口中,叫“含口银”,梳头后,移尸板上,盖上寿被,脚后点“照冥灯”(白烛)。家人来焚纸钱、哭哀。亲戚来吊丧。把死者睡的床铺拆掉搬到院里待洗晒,草席、枕头烧掉。把一双筷子缠以棉花直插盛满饭的碗中装入红小袋,挂在路旁树枝上,称“满饭”。此俗即小殓。送死者入棺,棺中放木炭、灯草等物。
旧时死者脚下放“脚踏”,手执凉扇、手巾,捏“灰粽”,说是送往“鬼门关”给狗吃。孝子戴三梁冠,披麻,执哭丧棒,跪地默哀。此俗即大殓。由道士择定吉时后,再将棺盖盖在棺木上,四端各打一枚长钉。道士收殓时,亲友若生肖相冲者不得见。收殓后,将棺木移至门庭外,同辈人及子孙围棺逆、顺转三圈,即出来。出丧时,“魂亭”(也叫香亭)中挂死者遗像。彩旗、铜锣开道,放爆竹、打铳,吹班乐队一路演奏。子辈戴三梁冠,女眷披苎巾。送丧者均穿素衣,戴白布帽。一素服少年提香篮分“路头纸”。抬棺通常为四人。有的还摆“路头祭”。棺木上山进墓。墓内放“风水瓶”,由泥水匠封“龙门”。安葬毕,吹班、乐队奏乐,孝子身绕红,背青松树舀水回家,称“回山转”。媳妇在祠堂门前或家门前接香炉。
然后,请道士或和尚做法事,念过亡经,也叫“念佛”。厅堂挂“十殿阎王”画像,点燃灯山,唱“阴司曲”,放焰口,超度亡灵。
关于撒班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传说“撒班”是生长在中亚一带野生植物的名称,塔塔尔族的先民在历史上从事放牧和农耕,同时也进行狩猎活动。每当春夏之际,人们从草原和农田归来时,都要在撒班草盛开的草滩上相聚,并...
白马古称“扶来”。话说从前,一位一袭白衣、气宇轩昂的外乡人骑着一匹白马从扶来地路过。到达这里时,天色渐暗下来,已经是人疲马惫,他于是下马叩开一户扶来人家的门,向主人求宿一夜。好客的主人闻说即推门请进,...
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
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现在的莆田如花似锦,是座宜居之城。殊不知,在古时莆田被称为“烟瘴疠疫”之地,满目疮痍...
天津妈祖文化民间信仰,源于津沽繁盛的河海漕运。始自元代初年,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一直久盛不衰。天津人从最初的海神、护漕 、海上水上航行安全的心理出发,信奉天后,一直发展到在生育习俗、服饰习俗、经济...
在人死后办丧事时,家人总是要用一张白麻头纸将死者的脸面盖起来。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一则极其古老的传说。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在齐桓公最初与其兄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专程去追杀他,并射了他一...
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3.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
西班牙食品协会主席曾放言,要让西班牙美食征服中国食客。厨师不愿把米煮熟在西班牙美食中,最雷人的就是海鲜饭的米粒必须保持在半生半熟的状态,这就是纯西班牙风味。但是这个夹生风味很难让中国食客接受,许多人慕...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
在江西省铜鼓县的客家人至今仍流传着浓郁的客家饮食习俗。铜鼓客家菓子包所谓菓子包就是用纸或箬竹叶包一些吃的东西,并用线扎好,上面夹放一小块红纸,整个包长约六、七寸,宽约四寸。铜鼓县民俗专家朱可山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