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现在的莆田如花似锦,是座宜居之城。殊不知,在古时莆田被称为“烟瘴疠疫”之地,满目疮痍,一地悲凉。有人描述古时的莆田是:“总总黎庶,非罹虎狼之苦,则厄瘴疠之灾……非速死亡之祸,则忧疾病之侵。”莆田历史上横遭无数次瘟疫,每一次都损失惨重。但是,面对一次次的瘟疫浩劫,莆田人民并没有怨天尤人,颓丧沉沦,而是刚强不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们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各种方术与疫魔进行殊死的较量,在浩劫中求生,在绝望中奋起。他们在同瘟疫的斗争过程中,对那些惨痛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总结,逐渐创造了一些防治的办法,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抗疫”方术与”与“救命秘笈”,现展现给大家,可谓鉴于往事,以资“抗疫”。
中医药应用在莆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人类,就有卫生保健活动。在我国远古时代,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述。以此推测,古代闽越先民应当早就使用了草药治病。秦汉之际,我国中药学已初具规模,莆田则初现端倪。
据《兴化县志》记载:汉武帝元狩年间,何氏九兄弟在九鲤湖炼丹,丹成食鲤得道成仙而去,而留下药炉、丹灶等;在县北的广业里卢峰,旧传有卢姓者炼丹其上;周时有仙人游于兴化仙人台,采药炼丹……有学者认为,这些“道家对于医药研究,实有贡献。”这些炼丹术为化学制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亦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这或可视为莆田医药之滥觞。
东汉时代闽地已有名医出现。“闽中相传,吴时有名医董奉(220~280),由候官到庐山,善为人治病”。董奉,字君异,有很高的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神仙传》记载董奉:“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人们后来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湛医术。
名医的出现,说明闽地已盛产药材。东晋“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中原汉人随之迁居莆田,除了带来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发莆田这块“烟瘴疠疫”之地之外,还带来了祛疠疗病的先进中医药,开启了莆田中医药的历史。福建依山傍海,尤山峦起伏,植物茂盛,药材丰富。王彪之(晋简文帝时仆射)在《闽中赋》里有:‘药草则青珠黄连,拳柏决明,苁蓉鹿茸,漏芦松荣。痊疴则年永,练质则翰生。’”。《闽中赋》所列的药材大都朴实有验,有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功用,其中青珠、黄连、拳柏、漏芦有治疗瘟疫的作用,这既是最早记载福建药材的文字,又说明当时闽地的药材已闻名于世。
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曾写过一首《东山采药》诗:“一掬金丹向晚风,山前草木尽龙宫。诗书便是神仙味,更笑行冲问药笼。”说明那时百姓家中普遍采药,以备不时之需。别小看了这些廉价的中草药,它可是百姓避瘟的“护身符”。
吴媛是莆田历史上的第一位传闻中用中医药“抗疫”的名医。吴媛(649~714),出生苏州名医世家,耳濡目染,她从小不爱女红爱学医。从历史上来看,《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东汉张仲景既治常见病又治瘟疫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在临床医学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此同时,脉学、病因症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公元659年,吴媛10岁时,唐政府组织编撰的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正式颁行全国。而与她同时代的苍生大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将古代医德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凡此种种,都为她随父学习岐黄之术、辨识草药、修养医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671年,吴媛定居莆田,行医修道。她经常深入民间为百姓疗病祛疾,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名振闽中。她来莆的第二年,莆田兴泰里方圆百里突发大瘟疫,疫情四处蔓延,村落尸体枕藉,百姓恸哭哀号。吴媛面对触目惊心的惨象,肝肠寸断,发誓救苦救难,拯救百姓。于是她倾其平生所学,为适应偏僻之地疫情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治法“简、便、廉、验”,疗效显著,疫情终于得到控制,受到重创的闽中渐复生机。医者仁心,吴妈心中有大爱。吴媛——一个柔弱的女子,在莆田疫难面前顶天立地,救灾解厄,大爱无疆,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和爱戴,民众都亲切的称呼吴媛为吴妈或仙姑,她成为莆田人民心中的“抗疫女神”。后人怀念她的精湛医术和良好医风,在莆田仙游兴角山建有吴妈殿,立象以奉祀,影响广泛。即使后来她与妈祖、陈靖姑一样被封神,她仍然不离本行,再现医者神职,仁心永在。大凡人间有灾厄来临,她就会挺身而出,祛邪扶正,造福苍生,一以贯之,千年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有“土医”因“抗疫”而名震京城。清朝的咸丰至同治年间莆田梧塘的许汝楫,生于世医之家,祖上精于中医药,他在潜移默化之中,博学工医药,尤擅用青草药,所用药物多为就地采摘易得的草药,奏效甚捷,在乡里行医有“土郎中”之誉。其后挟其术游四方,成为走街串巷的走方医。他“北漂”至京城,在京城“抗疫”中大显身手,并从“土医”一跃成为名震京城的“太医”,远近震其名。生平著有《瘟病癍疹辨证》一书,广为流传。其传奇故事在《莆田县志》与《梧塘镇志》均有记载。
李健颐(1894~1967)是莆田历史上中医药治疗瘟疫的著名中医学家。李健颐幼得庭训,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并精研医典,得到系统学习,尤崇岐黄仲景之学,深得医道之真谛。他目睹清末与民国期间的瘟疫肆虐横行,遂专攻温病学,对温病大家的著作反复研读,深入研究,常云他们的著作“乃温病之圭臬,医者不可不读”。医学是实践之学。其后他定居并悬壶莆田涵江,临证注重实践,练就了临床本领,其治法别树一帜,四方达人争相延请诊治。他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名声日噪。他根据多年诊治瘟疫的临床经验,在民国初期自创治疗瘟疫的中药方剂二一解毒汤,其独到之处,屡起沉疴,享誉闽中。
民国中期,他创新性地把二一解毒汤制成注射液,“能治鼠疫、癍疹、麻豆、猩红热、脑膜炎、狂犬病、霍乱、瘟疫等症,用法简单,奏效灵敏,副作用少,与西药注射无相轩轾。”开创了中药注射剂之先河,厥功至伟。该药特别对鼠疫有奇效,在莆田鼠疫流行时应用,疗效显著,拯救无数的病人,在当时享有盛誉。随着二一解毒注射液的广泛销售,其良好的治疗瘟疫的疗效,受到广泛好评,他随之名噪海内外。
1935年李健颐根据自己诊治鼠疫的临床经验整理编著《鼠疫治疗全书》,并于同年5月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现代医药学社发行。他的著作一经问世,好评如潮,尤在中医学界受到很高的评价。他着眼于中医的发展,着眼于人民的疾苦,“为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的史实增添了浓彩华章”。他自身的文化素养、胸怀和眼界、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感,使他成为一个有贡献的名医大家。
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现在的莆田如花似锦,是座宜居之城。殊不知,在古时莆田被称为“烟瘴疠疫”之地,满目疮痍...
天津妈祖文化民间信仰,源于津沽繁盛的河海漕运。始自元代初年,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一直久盛不衰。天津人从最初的海神、护漕 、海上水上航行安全的心理出发,信奉天后,一直发展到在生育习俗、服饰习俗、经济...
在人死后办丧事时,家人总是要用一张白麻头纸将死者的脸面盖起来。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一则极其古老的传说。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在齐桓公最初与其兄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专程去追杀他,并射了他一...
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3.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
西班牙食品协会主席曾放言,要让西班牙美食征服中国食客。厨师不愿把米煮熟在西班牙美食中,最雷人的就是海鲜饭的米粒必须保持在半生半熟的状态,这就是纯西班牙风味。但是这个夹生风味很难让中国食客接受,许多人慕...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
在江西省铜鼓县的客家人至今仍流传着浓郁的客家饮食习俗。铜鼓客家菓子包所谓菓子包就是用纸或箬竹叶包一些吃的东西,并用线扎好,上面夹放一小块红纸,整个包长约六、七寸,宽约四寸。铜鼓县民俗专家朱可山先生说:...
这是一种弥漫习俗醇香的米饭,黑亮飘香,闪烁着温情的乡韵,蕴涵礼信的光芒。一种用杨桐树、山楂树、枸杞树等二十多种树叶的叶汁,加入糯米、黑豆、红薯,蒸熟而成的米饭,俗称黑饭。制作和食用黑米饭,以示对释迦牟...
圣·多尼斯节是西班牙瓦伦西亚自治区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西班牙最甜蜜的节日。每年10月9日。自治区城市和乡村的大街小巷,村口路头,随处可见卖瓜果蔬菜形状的甜点糖果商店和小摊。甜点糖果五颜六色、形状大...
岛国萨摩亚位于太平洋南部,全境由萨瓦伊岛和乌波卢两个主岛及7个小岛组成。萨摩亚风情独特,美丽的风光和悠闲的生活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旅游 胜地,同时萨摩亚男性身体强壮,因此有人称他们为“世界上最强壮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