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现在的莆田如花似锦,是座宜居之城。殊不知,在古时莆田被称为“烟瘴疠疫”之地,满目疮痍,一地悲凉。有人描述古时的莆田是:“总总黎庶,非罹虎狼之苦,则厄瘴疠之灾……非速死亡之祸,则忧疾病之侵。”莆田历史上横遭无数次瘟疫,每一次都损失惨重。但是,面对一次次的瘟疫浩劫,莆田人民并没有怨天尤人,颓丧沉沦,而是刚强不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们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各种方术与疫魔进行殊死的较量,在浩劫中求生,在绝望中奋起。他们在同瘟疫的斗争过程中,对那些惨痛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总结,逐渐创造了一些防治的办法,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抗疫”方术与”与“救命秘笈”,现展现给大家,可谓鉴于往事,以资“抗疫”。
中医药应用在莆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人类,就有卫生保健活动。在我国远古时代,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述。以此推测,古代闽越先民应当早就使用了草药治病。秦汉之际,我国中药学已初具规模,莆田则初现端倪。
据《兴化县志》记载:汉武帝元狩年间,何氏九兄弟在九鲤湖炼丹,丹成食鲤得道成仙而去,而留下药炉、丹灶等;在县北的广业里卢峰,旧传有卢姓者炼丹其上;周时有仙人游于兴化仙人台,采药炼丹……有学者认为,这些“道家对于医药研究,实有贡献。”这些炼丹术为化学制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亦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这或可视为莆田医药之滥觞。
东汉时代闽地已有名医出现。“闽中相传,吴时有名医董奉(220~280),由候官到庐山,善为人治病”。董奉,字君异,有很高的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神仙传》记载董奉:“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人们后来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湛医术。
名医的出现,说明闽地已盛产药材。东晋“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中原汉人随之迁居莆田,除了带来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发莆田这块“烟瘴疠疫”之地之外,还带来了祛疠疗病的先进中医药,开启了莆田中医药的历史。福建依山傍海,尤山峦起伏,植物茂盛,药材丰富。王彪之(晋简文帝时仆射)在《闽中赋》里有:‘药草则青珠黄连,拳柏决明,苁蓉鹿茸,漏芦松荣。痊疴则年永,练质则翰生。’”。《闽中赋》所列的药材大都朴实有验,有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功用,其中青珠、黄连、拳柏、漏芦有治疗瘟疫的作用,这既是最早记载福建药材的文字,又说明当时闽地的药材已闻名于世。
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曾写过一首《东山采药》诗:“一掬金丹向晚风,山前草木尽龙宫。诗书便是神仙味,更笑行冲问药笼。”说明那时百姓家中普遍采药,以备不时之需。别小看了这些廉价的中草药,它可是百姓避瘟的“护身符”。
吴媛是莆田历史上的第一位传闻中用中医药“抗疫”的名医。吴媛(649~714),出生苏州名医世家,耳濡目染,她从小不爱女红爱学医。从历史上来看,《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东汉张仲景既治常见病又治瘟疫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在临床医学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此同时,脉学、病因症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公元659年,吴媛10岁时,唐政府组织编撰的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正式颁行全国。而与她同时代的苍生大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将古代医德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凡此种种,都为她随父学习岐黄之术、辨识草药、修养医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671年,吴媛定居莆田,行医修道。她经常深入民间为百姓疗病祛疾,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名振闽中。她来莆的第二年,莆田兴泰里方圆百里突发大瘟疫,疫情四处蔓延,村落尸体枕藉,百姓恸哭哀号。吴媛面对触目惊心的惨象,肝肠寸断,发誓救苦救难,拯救百姓。于是她倾其平生所学,为适应偏僻之地疫情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治法“简、便、廉、验”,疗效显著,疫情终于得到控制,受到重创的闽中渐复生机。医者仁心,吴妈心中有大爱。吴媛——一个柔弱的女子,在莆田疫难面前顶天立地,救灾解厄,大爱无疆,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和爱戴,民众都亲切的称呼吴媛为吴妈或仙姑,她成为莆田人民心中的“抗疫女神”。后人怀念她的精湛医术和良好医风,在莆田仙游兴角山建有吴妈殿,立象以奉祀,影响广泛。即使后来她与妈祖、陈靖姑一样被封神,她仍然不离本行,再现医者神职,仁心永在。大凡人间有灾厄来临,她就会挺身而出,祛邪扶正,造福苍生,一以贯之,千年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有“土医”因“抗疫”而名震京城。清朝的咸丰至同治年间莆田梧塘的许汝楫,生于世医之家,祖上精于中医药,他在潜移默化之中,博学工医药,尤擅用青草药,所用药物多为就地采摘易得的草药,奏效甚捷,在乡里行医有“土郎中”之誉。其后挟其术游四方,成为走街串巷的走方医。他“北漂”至京城,在京城“抗疫”中大显身手,并从“土医”一跃成为名震京城的“太医”,远近震其名。生平著有《瘟病癍疹辨证》一书,广为流传。其传奇故事在《莆田县志》与《梧塘镇志》均有记载。
李健颐(1894~1967)是莆田历史上中医药治疗瘟疫的著名中医学家。李健颐幼得庭训,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并精研医典,得到系统学习,尤崇岐黄仲景之学,深得医道之真谛。他目睹清末与民国期间的瘟疫肆虐横行,遂专攻温病学,对温病大家的著作反复研读,深入研究,常云他们的著作“乃温病之圭臬,医者不可不读”。医学是实践之学。其后他定居并悬壶莆田涵江,临证注重实践,练就了临床本领,其治法别树一帜,四方达人争相延请诊治。他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名声日噪。他根据多年诊治瘟疫的临床经验,在民国初期自创治疗瘟疫的中药方剂二一解毒汤,其独到之处,屡起沉疴,享誉闽中。
民国中期,他创新性地把二一解毒汤制成注射液,“能治鼠疫、癍疹、麻豆、猩红热、脑膜炎、狂犬病、霍乱、瘟疫等症,用法简单,奏效灵敏,副作用少,与西药注射无相轩轾。”开创了中药注射剂之先河,厥功至伟。该药特别对鼠疫有奇效,在莆田鼠疫流行时应用,疗效显著,拯救无数的病人,在当时享有盛誉。随着二一解毒注射液的广泛销售,其良好的治疗瘟疫的疗效,受到广泛好评,他随之名噪海内外。
1935年李健颐根据自己诊治鼠疫的临床经验整理编著《鼠疫治疗全书》,并于同年5月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现代医药学社发行。他的著作一经问世,好评如潮,尤在中医学界受到很高的评价。他着眼于中医的发展,着眼于人民的疾苦,“为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的史实增添了浓彩华章”。他自身的文化素养、胸怀和眼界、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感,使他成为一个有贡献的名医大家。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