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昆剧为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昆剧源于南戏,南戏亦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 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 )、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辞海》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云:“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时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永嘉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它是我县广泛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自新石器时代之后,我县的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宋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如今,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部分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
据上塘镇前一村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胡康酶介绍,他的技艺是祖传的,从小跟随其父开始学泥塑,几十年来,他的手艺传遍永嘉各地。从祖上算起,胡康师傅家至今已有7代人从事泥塑工艺,现在他的儿子胡方伦和孙子胡铁,在继承了传统泥塑工艺的基础上,在用料和制作工序上以及佛像造型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过去相比,现在的佛像手变大,头变小,立体感更强了,也显得更加真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佛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这些泥塑或者是塑造一些上师、神灵、佛陀、菩萨、佛塔及神灵的象征供品等浮雕;或者是塑造一些小型的佛像和带有佛塔的“佛塔小山”。胡师傅祖孙三代整天忙个不停。只是,当年活跃在沿江及楠溪两岸的其他泥塑艺人,或作古或年事已高,现在的年轻人又不愿学此绝活,因此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后继严重乏人,政府应予以重视,及时抢救扶持。
关于撒班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传说“撒班”是生长在中亚一带野生植物的名称,塔塔尔族的先民在历史上从事放牧和农耕,同时也进行狩猎活动。每当春夏之际,人们从草原和农田归来时,都要在撒班草盛开的草滩上相聚,并...
白马古称“扶来”。话说从前,一位一袭白衣、气宇轩昂的外乡人骑着一匹白马从扶来地路过。到达这里时,天色渐暗下来,已经是人疲马惫,他于是下马叩开一户扶来人家的门,向主人求宿一夜。好客的主人闻说即推门请进,...
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
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现在的莆田如花似锦,是座宜居之城。殊不知,在古时莆田被称为“烟瘴疠疫”之地,满目疮痍...
天津妈祖文化民间信仰,源于津沽繁盛的河海漕运。始自元代初年,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一直久盛不衰。天津人从最初的海神、护漕 、海上水上航行安全的心理出发,信奉天后,一直发展到在生育习俗、服饰习俗、经济...
在人死后办丧事时,家人总是要用一张白麻头纸将死者的脸面盖起来。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一则极其古老的传说。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在齐桓公最初与其兄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专程去追杀他,并射了他一...
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3.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
西班牙食品协会主席曾放言,要让西班牙美食征服中国食客。厨师不愿把米煮熟在西班牙美食中,最雷人的就是海鲜饭的米粒必须保持在半生半熟的状态,这就是纯西班牙风味。但是这个夹生风味很难让中国食客接受,许多人慕...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
在江西省铜鼓县的客家人至今仍流传着浓郁的客家饮食习俗。铜鼓客家菓子包所谓菓子包就是用纸或箬竹叶包一些吃的东西,并用线扎好,上面夹放一小块红纸,整个包长约六、七寸,宽约四寸。铜鼓县民俗专家朱可山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