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阳油茶不是指树,而是指饮用的茶,一种既可当餐,又可随意饮用的茶,但与一般的饮茶有区别。据《灌阳县志》(1995年版)记载:“油茶是灌阳人普遍饮用而又独具地方风味的饮料,灌阳人喜欢喝油茶,油茶又叫米花茶。”油茶俗称米花茶,而米花又俗称炒米,是因为其主料为米花。饮用油茶,灌阳习惯上称之为吃茶、喝茶。在上灌阳,一日三餐,有两餐是喝油茶的。现在,在灌阳的城乡,都有喝油茶的习惯;在外地工作的灌阳人,只要有时间、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就会坐下来喝油茶。喝油茶,成了灌阳特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从社会风俗和饮食习惯等方面来看,在人们的生活中,它都占据着特殊和重要的位置,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灌阳油茶的来源和喝油茶的习俗的形成,可谓久远,但起于何时,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从历史考古挖掘的文物来看,在新石器时代,灌阳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商周分封诸侯后,灌阳属楚国。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证实,灌阳在西汉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前已建县,时称观阳县,县治古城岗(在今灌阳县新街乡湘溪村的雀儿山前一带。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改称灌阳县,同时将县治搬迁到今址——灌阳镇。说明秦汉时,不仅有先民居住,而且汉朝对其实施管理。1976年,在灌阳新街乡古城岗挖掘唐代墓葬时,出土的文物——枭首铜鐎斗,上为锅,下有三足,带流(有锅嘴),有耳和长柄,长柄为枭首形,为古代温器。与灌阳现在的茶锅非常相似,只是少了三足而已。如果把火塘的撑架与茶锅叠在一起,就成了鐎斗,只是缺少枭首的装饰而已。现在的茶锅与撑架分离,主要是便于筛茶。茶锅,又为灌阳所特有,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这样的器具。这说明至少在唐代灌阳就有煮茶筛茶的习俗。
灌阳喝油茶习俗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灌阳独特的地理气候。灌阳地处都庞岭和海洋山之间,一是地势比较高,二是当时森林茂密,在气温上比同纬度的地区要低。天寒地冷,特别是长夜难过,烤火取暖,喝茶去寒,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另一方面,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从唐宋开始,不断有中原地区为官为宦的人进入灌阳,并在灌阳居住下来,南宋时,岳飞曾受命率军征讨叛军曹成至灌阳,为此,部分官兵居住下来,镇守地方。到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兵征战广西,部分官兵亦留下来镇守地方,与当地居民通婚入俗,繁衍生息。根据县内不同的姓氏族谱记载,他们多数是洪武二年(1369年)到灌阳,在带来中原文化的同时,也认可了喝茶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灌阳油茶的内涵。民国3年《灌阳县志》记载:茶叶为县内的主要特产。从明清,到民国,再到解放之后,喝茶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其变化主要是增加了配料、点心,如粽子等。因时代变迁而发生的一些变化,更适合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追求。
灌阳油茶的制作,从大的方面来看,可分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基本的制作方法两大部分。
(一)油茶制作前的准备工作。油茶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可分为早期和近期。早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油茶的主料和配料的准备。油茶的主料是米花(俗称炒米)、米粉或面条。米粉或面条需提前购买,储存备用,而米花一般是自己制作的(现在也有人专门制作销售);米花,一般是在每年的冬天制作。制作的方法是,将糯米蒸熟,倒入竹垫晒得半干半湿,将少部分拌以五色,之后用打米机打,再用竹垫晒干,晒干后,再盛入陶缸中,密封好,备用。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因机械化程度较低,制作炒米,一般用碓臼来舂,制作非常辛苦。还有一些豆类、瓜果等,都是因时因地收藏备用,到煮茶时,随时拿出来用。近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打茶之前的准备工作。一是将水烧开;二是炒好花生、米花,煮好面条等;三是准备好各种配料、瓜果、粑粑、点心等;四是煮时将茶锅烧火剌。灌阳有句俗话:煮茶没得法,只要锅头烧得火剌。煮茶的东西,因时因地准备,除基本的配料外,其他的可多可少,没有硬性规定。
(二)基本的制作方法。灌阳油茶的制作,俗称筛茶、打茶。制作的方法:先买回米粉,或煮好面条,将炒米用锅炒成爆米花,之后用开水泡开茶叶以备用;然后放上茶锅子(俗称),放入生姜、茶叶、白糖或黄糖,煮开后,所筛的茶称之为糖茶;如果不放茶叶,又称之为姜茶。接着煮第一杯油茶(米花茶)。油茶主料是米粉(或面条)、米花,用茶叶、绿豆(或碗豆)、花生米、嫩瓜、菜花、薯片、猪肉等放入锅内煮熟作佐料,调以油、盐、豆豉、酱、味精(或鸡精),冲上开水,稍煮沸后,每杯放上米粉(或面条)、米花两三汤匙及葱花、酸辣椒,滤渣取汁,盛于各个瓯子中,即可饮用,每人一瓯。之后,以此类推,煮第二、三杯茶。油茶好不好喝,灌阳人一般认为要达到“三响”。一是水响,即一定要把水烧开,用冷水是煮不出好茶来的;二是打油茶时,“茶锅抓”(一种“7”型的木锤)敲打茶锅要响;三是锅要烧火剌,放水时要响。达到了“三响”,打出来的油茶就好喝。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