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初,舒城县城乡遍布木业、纸业、铁业、砖瓦、纺织、缝纫、豆业、面作、酱制、榨油、糕点、酿造等手工业店铺和作坊及制陶、制革、铸造、油漆、卷烟、编织等工场,还有众多的手工匠人活跃于广大民间,称为做“乡活”。如城关镇的舒席,孔家集的蔑货,晓天的方铁(又称豆腐铁)、油布伞、蒲扇(又称扇筋),庐镇关的铁锅,干汊河的菜刀,桃城(溪)的斧头,中梅河的烟袋头子(又称严德金的烟袋头子),三河镇的花干子,张母桥的挂面,山七的干子,河棚的橡栗粉丝,平田的桑皮纸,沟二口(今舒茶)的竹椅、竹凉床和西山的盆桶、竹扫帚等手工产品都颇具盛名。
木匠平时对工具装备、使用、放置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手乱放。斧头柄不能装成满榫,要留空头,名为“半榫子”,表示谦虚。木器榫头松了只能加木楔,不能用铁钉横钉,忌称为“穿心榫”。木工又分方木和圆木行当,做圆木的称箍桶匠,做方木的称榨木匠,最拿手的“绝活”,是对油榨楔子只要推几刨子就成成品,上榨不回抛。这种“绝技”只传儿子、媳妇,不传丫头、女婿。木工选料有很多禁忌,做床不用楝树,叫“生不入楝(殓)”;做方桌不用桑树和香椿树,因“桑”与“丧”谐音,香椿树为树王,接祖时祖先不敢来家;房梁不用栎树,叫“头不顶栎(力)”;做门坎不用梓树,叫“脚不踩梓(子)”。另外,木匠做家俱尺寸,要桌不离九(酒),床不离半(伴),桌面板用三块,取“三元及第”、五块板取“五福临堂”;双扇门每扇三块取“六六大顺”,每扇五块取“十全十美”;做窗棂用单不用双,双为“分金数”,不告利;嫁妆组装,忌部件损坏。木匠上梁时,下榫只打三斧头,主平安无事。做寿材砍第一斧,木屑要蹦得远,主长寿。学木工手艺要先拜师,请中人(介绍人)和师傅喝“拜师酒”,立契约,徒弟中途不得拜他人为师。学艺期间,师傅只供伙食,不付工钱,三年学成叫“出师”,师傅要无偿地送徒弟一套木工工具。以后,每年正月,徒弟要带上礼品向师傅拜年。过去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
铁匠农历二月十五要做“老君会”,拜祖师爷。铁匠铺的红炉要砌在门口的右上方,称“上首”,红炉熄火后不得放其它杂物,表示对老君的炼丹炉的尊重。干活时师傅拿小锤在铁砧尾部或翅上敲两下,徒弟得赶快跑到炉前抢大锤,但不得空敲铁砧顶,那叫无生意“打空”。铁匠为人家打寿圈或嫁妆盆箍,要讨喜钱。打棺材钉能钉住材(财),打屎刮子能屎(始)刮(发)可以起家,铸犁头能避邪,都是“吉利”活。一般不随意打屠宰刀具,如雇主要货,就得加倍付钱。铁业行当讲究“人不亲艺亲,艺不亲锤把子亲”。
瓦匠又称“泥水匠”,最讲究“穿房入库见钱不动心”的职业道德。瓦匠出师后方可承揽工程。开工奠基须选黄道吉日,放鞭炮。正式动工要避开太岁方位,谓之“不在太岁头上动土”。过去瓦工在砌高层建筑时,脚手架上要挂一块红布或红绿两色布,名曰“哨刀”,以警戒他人不可乱动。
理发工又称作“剃头匠”,店铺门前常设借风力能自行转动的标志。顾客理完发后师傅还要为之捶背或按摩。农村理发匠各有雇主,随遇而餐,无需付钱。给婴儿剃“满月头”,主人家要煮四个鸡蛋,一碗面。有讲阔气的人家还送给新荡刀布。流动理发的“剃头担子”,扁担不长,必须是三尺六寸二厘,挑担经营时,扁担前要空一截,为路迂的和尚挂衣物用。
屠户又称杀猪匠,一般都为家传手艺,农历七月十三,停业祭祖。屠户过春节期间,要把刀具整齐地放到筐内,谓之“一刀顺”、“不乱刀”,平时他人不得靠近刀具更不能乱翻刀具筐。屠户在乡下杀“年猪”时,要一刀致命,忌杀二刀。群众中有“喂你(指猪)吃放你睡,到头只有一刀罪”的说法。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