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十到六月十六,四川松潘岷山南麓丛林中有“黄龙寺庙会”。相传大禹治水曾到达这里,有黄龙为其负舟导江,后人因之立庙祭祀。此庙会吸引了方圆几百里的藏、回、羌、汉各族群众,有对歌比赛、跳“锅庄舞”等活动。
六月二十三日,河北省神麇山北麓有“黑龙庙会”。相传某年此日,一青年将其病重的老母背至旷野致死而弃尸,此时晴空一声霹雳,云中出现一条黑龙,抓走了杀母的孽子。人们为了纪念黑龙,倡扬尊老美德,便在当地的黑龙洞上修庙塑像,办会祭奠。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是香港主权回归中国政府的日子,这个日子因结束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而为世界瞩目。龙,在庆祝回归的活动中扮演着特别醒目的角色。“香港宝鼎”上有象征五十六个民族的龙鳞;“金龙献瑞”灯饰喻示中华民族是一条巨龙;由香港亚洲电视台和大陆十家电视台联手拍摄的大型电视片《二龙抱珠》则将黄河、长江喻为“二龙”,将香港喻为“龙珠”,以“二龙抱珠”喻示源远流长血脉相连的中华文化。
七月十五日,是湘西同县境内苗族群众“踩芦笙堂会”的日子。相传某年夏天,久旱无雨,上帝体察苗民心情,派一条青龙前来降雨。不料寨主见青龙口含宝珠,起了歹心,搭箭射伤青龙,宝珠掉落于杂草丛中。百姓们翻山越岭,仔细找寻,终于在七月十五日这天将宝珠找到,还给了青龙。从此,苗乡不再干旱。为了纪念这件事,定于此日举行踩芦笙堂会。
七月十七日,是江苏无锡鸿山的“龙娘庙会”会期。龙娘的故事和前面介绍过的“白龙生日”属于同一类型。龙娘原是附近村子里的一个童养媳。某天上山打柴累倒在一棵大松树下,因树上的水珠滴入口中而孕。半年后即农历七月十七日雷雨之夜,于山洞中生下小白龙一条。不久,龙娘病逝,死前叮嘱小白龙生日这天别忘了回来看望娘亲。于是,每年的这一天,鸿山一带都天晦云聚,风雨潇潇,人们相信这是龙子如约归来。就在山上修了龙娘庙,并立会祀祭。
七月二十日,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同胞的“龙母上天节”。此日,当地群众以各种方式祭祀龙神,并送龙母升天。龙母升天后的一个月,即八月二十日,是“龙公上天节”。当地群众照例要祭祀龙神,并送龙公升天。据说龙母龙公升了天,就能保佑民间风调雨顺,稻禾丰收。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