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娇,
二岁娇,
三岁捡柴爷娭烧,
四岁学织絮,
五岁学庚布,
六岁学绣花,
七岁绣出牡丹花,
八岁食郎饭,
九岁当郎家,
十岁带子转外家。
老娣接到去宰羊,
阿哥接到打鱼塘;
爷佬接到真欢喜,
娭哩接到就哇大家团团圆圆嬲一场。
注释:
1.娇:原指美好可爱的样子,在此指为父母所爱怜、珍惜。
2.捡柴:拾柴火。爷娭:客语,指父母。
3.织絮:纺纱。庚布:织布。
4.食郎饭:吃郎家的饭,指代已经出嫁。郎,客语,这里指丈夫,夫婿。当郎家:在夫家当家作主。
5.老娣:弟弟。阿哥:哥哥。
6.爷佬:父亲的昵称。娭哩:母亲的昵称。
7.嬲:客家方言词汇,音liào,休息、休闲、玩耍的意思。
赏析:
客家童谣注重“数的大小”与“数的顺序”的了解,数字的大小一般以一至十为限。数字是抽象的,单纯灌输“数”的概念,恐怕难以引起孩童们的兴趣,而将数字融入童谣之中,则显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数”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在童谣的传唱中形成了。
成长的话题不仅对于成人们来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尽管长大后要面对着许多困惑、忧愁、烦恼,但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来说,长大仍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鉴于儿童对于长大的渴盼心理,所叙述有关年龄的事情,总是提早了许多,以至似真似假。其中虽然有所夸张,但基本符合事实本身。尤其是过去,客家妹子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要比今天早熟。这或许与客家人的生存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也与客家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有关。
歌谣的前半部分叙述女孩一至十岁的生活情景,下半部分主要描述转外家时所受到的隆重接待。
客家传统女性不仅以勤俭持家著称于世,而且多才多艺,居家可绣花,下地可使牛,只要是男人能干的活,客家女子都能胜任。反之,男人不能做下来的大小家务,客家女子无不精通、谙熟。歌谣中所唱客家妹子人人都能织絮、庚布、绣花等,在今天看来,这无异乎传奇故事,然而在不甚遥远的年代里,这一切却都真真切切。
女儿早嫁,为父母者不忍心,却不得已而为之。看到女儿抱着儿子带着郎君归来,一家人无不欢喜。做弟弟的最积极,远远看见姐姐回娘家来,便持刀宰羊去了。比自己年长不了几岁的哥哥也兴高采烈,急匆匆直奔鱼塘而去,准备打鱼上来盛情款待妹妹。做父亲的不言自表,满心欢喜,做母亲的则欢欣得像小孩子一样,毅然宣布全家人休息一天,大家痛痛快快玩耍一天,以庆祝这难得的一家团圆。
台湾客家流传甚广的一首数字童谣,也以一岁起兴,主题与内容基本与《一岁娇》相同。“一岁噭(音jiào,哭叫),两岁笑,三岁揽(抱)柴阿姆(母亲)烧,四岁扛得油灯盏,五岁织得好幼麻(细麻布),六岁绣蕊(原指花蕊,在此作量词,一朵)牡丹花,七岁媒婆就来哇(在此指说媒),八岁就食人麻茶(麻茶即客家擂茶),九岁留发十岁嫁,十一岁揽子转妹家。”
打从三岁起,客家妹就开始了一生漫长的劳动生涯,到了七八岁则已经成了小忙人:带弟妹、看鸡鸭、烧灶火、洗尿布、送茶水、拔猪草、捡稻穗、牧鹅鸭、砍柴草、拔禾秧、摘茶叶……俨然是父母的好帮手。到了十五六岁开始成年后,更是农活、家务无所不做,无所不能了。
过去,客家女性人人必修四项功课,即所谓“四头四尾”: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家头教尾”指的是管好家,教育好子女,这是和谐之家的头等大事,摆在首位;“田头地尾”就是把田地种好,丰衣足食;“灶头锅尾”就是把大小家务样样做到井井有条;“针头线尾”就是把全家的衣帽、鞋袜、被褥等衣物,收拾好、洗涤干净、缝缝补补。客家童谣中还有一首《好姑娘》(又作《勤俭叔娘》),便将客家女子如何做好“四头四尾”,作了生动、详尽的描述。
粤东潮州饶平县客家《一岁娇》版本则显然将客家女“食郎饭”的年龄客观化了,少了些夸张,多了一分真实,但客家人过去早婚的事实仍然非常清晰:“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拾柴爷娘烧。四岁五岁学绩麻,六岁七岁纺棉纱,八岁九岁学绣花,十岁绣个牡丹花。十一十二放牛羊,十三十四学种瓜,十五十六做嫁妆,十七十八带子带女转外家。”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