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意:比喻一个人死守同一地方,没有出息。多用于劝诫年轻人要敢于闯荡四方,图谋发展。
又作“田螺稳死窟”。
田螺,一种软体动物。其肉质丰腴细腻,味道鲜美,清淡爽口,是客家人非常钟爱的一种美食。客家地区食用田螺的历史也很早,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宋朝。当时著名学者邓德明(于都籍)所著《南康记》,有这么一段记述:“有一少女,采螺为业,夜宿于江边亭间,群螺啖其肉,后遂称此亭为螺亭。”
田螺的肉身分为螺头、螺足、螺囊三部分,体外有一个硬壳。每遇不测或需要休息时,田螺便把肉身收缩在螺壳里。
田螺喜阴,喜凉。“太阳下山,田螺摆摊。”当太阳猛烈时,它就躲在泥洞里睡大觉,待太阳西斜、阳光黯淡,田螺就从螺窟里爬出来。有的觅食,有的乘凉,这是捡田螺的最好时机。干旱季节,田螺一直将软体部完全缩入壳内,借以减少水分蒸发。冬季则钻入泥土中,不食不动,呈冬眠状态。直到春暖花开时,才将头、足伸出壳外,爬行觅食。由此可见,田螺一生中大半以上的时间都躲在壳内,并且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同一个螺窟里。
田野上常常见到一些田螺只有一个空壳,而无肉身,正是由于田螺一直“稳”在壳里、窟里不动,才被饿死或被旱死的。
客家又有“死田螺——毋晓过丘”一说,讲的是做人呆板,做事死板,丝毫不知道变通。
语意:指事情要慢慢来。又因冷水泡不出传统习惯的浓茶味,借指事情缺乏味道、生趣。
客家茶文化最独特之处在于采茶调、采茶戏以及擂茶的广泛流行。茶山上种茶、采茶,作坊里炒茶,街市上卖茶,院子里泡茶、擂茶、喝茶,山歌中唱茶,戏剧里表演茶……茶香、茶韵十足,茶情、茶意浓郁。
梅州兴宁客家山歌唱道:“妹子唔嫌阿哥穷,阿哥好比月月红;总爱两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人生如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茶和水,多半需要冷水泡茶的方式,来升华彼此之间的情感。通过时间慢慢地磨合,相互之间越来越融洽,心灵的距离因此越来越近。
只要情真意切,陌生人可以变成朋友,心有灵犀的青年男女可以成为恋人,结为夫妻。所谓“好事多磨”,冷水泡茶不是无味,而是需要慢慢守候,才能品尝到其中浓浓的馨香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
宁都茶篮灯一曲山歌调《十转来》唱道:“一转来到细妹家,手提茶壶泡细茶;冷水泡茶茶冇溅,(尖尖花开四季花儿开),喝到肚中开鲜花。”冷水泡茶没有开水冲泡来得快,没有水花一冲溅下去便可闻到茶香那么直接,但越来越浓的茶味却叫人越发心花怒放。
等待是一个过程,也是生活的一种基本态度。静心喝茶,修身养性。自古茶文化都是以热开水冲泡为主,时下却开始流行的“冷泡茶”,以冷水浸泡茶叶饮用。专家研究发现,冷水泡茶能够让茶叶中的咖啡因、磷、单宁酸等含量降低,从而对人体健康更具保障。
语意:比喻解决问题要把握关键。
每当动物的脊椎骨受到重伤的时候,为脊椎骨所保护着的脊髓也便会受到重的伤害,神经的中枢与身体的其它部分的信道就会被阻碍。伤害越接近头部,影响力也就会越大。
蛇多有剧毒,轻易不要攻击它,一旦决定打蛇,就要命中他的要害。“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此处受到致命重伤,自然必死无疑。如果只打到蛇尾,不仅对它的性命构成不了多大威胁,还可能被它回头反咬一口。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问题所在也都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果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环节,往往事半功倍。反之,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则事倍功半。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只要事先把握住了“蛇”与“贼”的关键所在,那就可以手到擒来,迫使“蛇”、“贼”乖乖就范。
学习上解决难题也罢,管理上化解危机也罢,不仅要认真刻苦,更要找准难题的突破口、危机的关键所在,否则一腔热血地蛮干,任何问题都难以迎刃而解。
问题的难点即蛇的“七寸”所在,一击即中。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