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意:比喻做人过于安分,没有出息。
喜欢躲在厨房啄食人们不小心撒落的几粒米,而不愿到外面觅食的鸡,俗称“灶背鸡”,也作“灶下鸡”。
客语俗称厨房作“灶前”,灶台称“灶头”、“灶脑”,灶台后面称“灶背”,灶堂旁边称“灶下”。
一般人都以为鸡偏好米谷,其实不然。鸡最爱捕捉各类昆虫作为自己的佳肴,此外翠绿的青菜、鲜嫩的树叶、碧绿的青草,都是鸡爱吃的“零食”,上述这些都难以在灶背、灶下享用到。
有些鸡懒于走出灶背、灶下,或许与雏鸡时候多被主人保护在灶背、灶下有关。小鸡有怕冷的习性,雏鸡的正常体温比成鸡体温低3℃左右,且保温能力很弱,因而总是“打堆”取暖。到了夜间,主妇们通常将雏鸡放置厨房以保温。
随着小鸡的成长,体温日趋上升和稳定,厚密的羽毛披满全身又无汗腺,故成鸡怕热亦天性使然。加之成鸡容易受惊吓,抗敌害能力差,所以大都喜欢呆在安静的饲养环境里。
生于安乐的人,缺乏创业精神,事事安分,目光短浅。有家业可守者,多贪图享受,不善经营,更有随心所欲挥霍无度者,偌大的祖业三两年便所剩无几了。
就客家人所处的生存环境而言,几乎都是山地,地处山区,背靠山,面对山,视野狭窄。过去由于客家地区的交通十分不便,人际交往的范围非常有限,接触外界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见过大世面的人就变得凤毛麟角了。多数客家人心理内向,眼界不开,缺乏气量,不善交际,正是世代居山所形成的族群性格。
尽管如此,客家人还是少有甘愿做灶背鸡、灶下鸡的。客家人最怕别人评说自己没出息,爱护自己的名誉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远走他乡务工或从事手艺、担盐、贩牛者,络绎不绝。旧时,赣南客家人90%都是上广东、过福建谋生,粤东地区梅州、潮州、河源、惠州等地客家则多选择“过番”,到南洋各国去开辟新的天地。赣南采茶戏《上广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外出闯荡的酸甜苦辣。
客家人素以“男人志在四方”激励自己走出大山,勇闯世界。客家男儿开拓进取的另一条通道便是读书进士,整个客家社会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客家人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的良好风尚,更成为客家族群的主要标志。客家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极为严酷,向外发展极受羁绊。科举时代,他们唯有发奋读书,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男儿的出息,莫过于金榜题名。
即使今天,客家人仍将“捏泥卵”(务农)、留守家园看作最没出息之辈,一概以“灶背鸡”、“灶下鸡”名之。
客家俗语“缸下拐”(围着水缸转的青蛙)、“缩窿拐”(躲在洞内不出的青蛙)与“灶背鸡”、“灶下鸡”语意相同。
语意:借喻做事情层层落实。形容执行力到位,也指借势压人。
又作“锤打凿凿打木”。
客家人尤其善于木器制作,各地客家现存祠堂中精美绝伦的木质浮雕足以说明。作为粤赣闽客家源流区土著民族之一,亦即客家先民之一的“木客”,自春秋时期开始直至明代,均以工于做器、木艺精巧而著名。
斧头、锤子、凿子都是木匠常用的砍削工具,将木料做榫眼、穿孔、挖槽、铲削等工艺处理。木匠用斧头击打凿子,凿子受力后再将作用力形成于木头、木器上面。斧头打凿,凿又打木,承受力量的最终是木。
事情的完成、执行,除了上行下效之外,最讲究分工协作,层层负责,层层落实。一个组织的经营目标逐层分解为每个团队、每个人的工作计划后,通过人人的实施便有了工作成果,再逐级回报给上司,执行力便越发加强了,其中的偏差也当然就始终把握在可控状态之中。
如果事情办砸了,或者任务没有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那么就难免要追究起责任来。董事长追究老总,老总追究经理,经理追究主管,主管追究员工。
另一方面,把一个木器的孔位挖偏了,表面看来是凿子直接作用力之下造成的,可是再仔细一想,凿子的力来自于斧头,斧头之力又来自于木匠。由此不难看出,导致错误的首先是木匠。
此外,借势压人不应该,仗势欺人则更不可。须知一物降一物,即使厉害的“斧头”也完全被“木匠”所操纵。
语意:即暗送秋波,抛媚眼,眉目传情。
又作“打眼界”、“打眼色”。
拐,拐弯,改变方向的转动,在此指眼珠碌碌转。“打眼拐”本义为互相以眼神示意,引申为暗送秋波,眉目传情。比如讲“涯年轻介阵时,一看到靓妹就尽打眼拐,搞到经常心中冇安落。”
客家人向来有情有意。男欢女爱,行为上遵从约束,内心里却崇尚自由。
喜欢上谁便打个眼拐,用眼神探探对方心意如何。当彼此有意了,便频频打眼拐互抛媚眼,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柔情目光诉说自己的衷肠。更有甚者,夫妻之间也常在他人面前打眼拐,一来表明自己夫妻恩爱,二来打消他人对自己伴侣的非分之想。现存客家山歌中,描述打眼拐传情的作品甚是丰富,今抄录数首如下:
赣南崇义县客家山歌:“同妹做工上下丘,眼拐打来丢是丢,保护龙天落大水,水打田坎作一丘。”
梅州五华县客家山歌:“客家妹子惜老公,好比红花恋蜜蜂;绑紧衫尾打眼拐,三步不离双打双。”“新做凉帽笃里穿,蓝布安唇挑带安;凉帽肚里打眼拐,眼拐打来割心肝。”
河源客家山歌:“对面妹子好长相,会打眼拐会偷郎。”
湖南炎陵县客家山歌:“莳秧莳了五条岗,郎莳田来妹提秧;妹子提秧打眼拐,郎哥牵边打杂行。”
粤西南阳东县客家山歌:“妹子头发长又多,又会打扮又会梳;又会春腰打眼界,又会偷偷来看哥。”
阎王毋着裤,鬼就会笑死
意:比喻喜欢看别人出洋相。
汉代以前,中国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概念和信仰。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中文“阎王”是梵语“汇阎魔罗阇”音译的简称,本义是“捆绑”,具体指捆绑有罪的人。阎王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阎王观念,即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
四川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有北宋十殿阎王像,如一殿阎王秦广王豹眼狮鼻,络缌长须,头戴方冠,右手持笏于胸前;六殿阎王卞成王竖眉张口,头顶战盔,身着铅甲,束腰勒带,足踏革靴,双手于胸前拱揖;九殿阎王对等王老者形象,连鬃长髯,头戴方冠,身着长袍;双手握于袖中,怀中抱笛板……足见阎王们无不正经危坐,神情严肃。
鬼类们时刻被阎王统管着、惩处着,周身的不自在。“阎王好见,小鬼难当”,难缠的鬼类总想阎王们一个一个“出差”去,以便趁机胡闹一把。然而阎王总是恪尽职守,从不擅自串岗、离岗,让企图为非作歹的鬼类们一个比一个沉闷。
偶尔,丢三落四的阎王爷还没穿好裤子,便匆匆忙忙上班去了,鬼类们不笑死才怪呢。
眼瞅着上司、同事、亲友、尊长出洋相,不仅不难为情,反而跟着瞎起哄,这种心态实质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阿Q精神,一种精神胜利法。
当然,上行下效,还是请“阎王”们穿好“裤子”才坐堂。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