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榆林现存古建筑多属明清时期,它们体现了我们祖先优秀的建筑艺术和聪明才智。如城内明清六楼八牌楼、明代梅花楼、凌霄塔、古塔寺塔、镇北台和款贡城等。
文昌阁俗称四方台子,位于榆林古城大街南门北100米处,北为万佛楼。据清道光《榆林府志》记载:“文昌阁在南城街,乾隆十九年(1754)建,嘉庆十五年(1810)邑举人叶沅等重修。”1951年以妨碍交通为名拆毁,2005年在原址上复建,2007年文昌阁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木构架建筑,为仿新明楼造形,全木结构,4基墩间为大街十字相通,高19米,台明为四座长宽均5米的正方形,高1.1米。二十八根檐柱、金柱立于台明之上,一层为文昌殿,二层为魁星殿。顶层檐下悬叶兰书“五星会垣”匾,中层悬叶霖(叶兰子)书“天下宗师”匾,底层悬叶沅(叶兰孙)书“文昌阁”匾。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聚集于此,被人们传为佳话。
1938年春的保卫大武汉时期,政府号召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榆林城爱国铁匠刘振德,浑号“刘铁锤”,动员老伴将苦心积蓄的200块银元及一对金耳环捐献国家,榆林专员兼县长富文,报请陕西省政府及武汉国民政府予以明令嘉奖外,还在文昌上悬挂“深明大义”木匾一块。民间流传文昌和魁星都为主管人间文运大事的神祇,备受文化人学士的尊崇,文昌阁的兴建,反映出了当时榆林士庶重视文化的风尚。文昌阁同时又是榆林民间传统的泥娃娃会场所,每年寒食节起,举行为期三天的集会,古城的手工艺人纷沓前来聚集在古楼周围,展销各自的做工,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以众多的泥塑工艺品为主体,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木制、陶制、铁皮、布艺等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古城内外群众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前来赶会,人们徜徉于艺林之中,选购商品,回家装饰居室或者馈赠亲友。地方风味小吃供游人恣意品尝,会场内热闹空前。
万佛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文昌阁北500米处,北为新明楼。因其楼上放置万尊铜佛像而得名。1982年万佛楼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万佛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万佛楼“在南城街,康熙二十七年建。”民国五年(1916)六月,上层木阁被焚。民国九年(1920),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捐银倡修。据碑刻《重修万佛楼碑记》记载:“幸蒙陕北镇守使井公崧生,来镇是邦,首捐银洋壹佰元,倡议近筑。凡景内之文武官员以及绅商士庶,翕然景从,捐资襄助。而重修之议遂定。非画小样无以奠厥基也。于是选择工匠杨国栋、杨凤山等丈地绘图;非得大木不能胜其任也。于是委托会商,远方购运。然工程浩大,苟监理之不得其人,又无以经营缔造,督促其进行也。于是延请尤君之英、乔君之和、师君绍亭、张君枢垣、王君善宝,不辞劳瘁,始终其事。开工于民国九年孟夏,告成于十三年九月,时阅五载”。
2005年进行了加固、维修、彩画工程。楼为重檐歇山顶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属承台上建二层楼阁。承台,内夯黄土,外砌青砖,东西长18.4米,南北宽29.6米,占地面积544.64平方米。砖砌拱券洞门,南、北洞为大街通道,东、西洞为万佛楼巷,楼南面的东券洞置砖踏步,可达楼上,在楼东院西北处设砖砌楼梯经天桥,可入楼东小门。楼上第一层分为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檐柱围廊,通面阔15.24米,通进深14米,建筑面积426.72平方米。东、西各有硬山式三楹配殿,南院东厢房面阔7.78米,进深4.56米,建筑面积35.48平方米。北院东厢房面阔7.68米,进深4.17米,建筑面积32.08平方米。二层为通殿,楼内分层放置20公分佛像近万尊。楼上保存有清代木雕、彩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万佛楼每年古历五月二十五、六月十九日为传统庙会,楼上依例作佛事、讽诵经文。楼下唱戏,笙鼓盈耳,仕女如云,为榆林仕女四大集会之一。万佛楼在节庆之时举办过书展和说书活动,楼下也经常举办灯会和闹秧歌等文化活动。
乾隆年间(1736―1795)万佛楼南的定慧寺,有个大和尚法名心初,每逢去北京受戒,就到万佛楼商讨佛事,虽然近在咫尺,仍然乘坐八人抬的大桥子,有旗罗伞扇在前开道。当时民间老百姓流传民谚说:“装模作样,抬到万佛楼上”。用来讽刺心初大和尚的形式主义。老榆林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圣诞,民间习惯吃西葫芦炸豆腐,相沿成俗,现在成为当地一道名菜“罗汉菜”。万佛楼雄踞街南通衢,是榆林唯一的一座寺院式大楼,在六楼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明楼又称南鼓楼、新楼、星明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中心,北与钟楼,南与万佛楼遥相对峙。1992年星明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06―1521),据1996年《榆林市志》引用明万历三十五年郑汝壁、刘馀泽《延绥镇志》载:“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刀斗不及更漏稀闻,众议创楼一座,以为传警打更之听。”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年二十七年(1901)均有维修。1956年、1983年有修葺。2004年被山西籍大货车撞坏楼南额枋、檐柱,楼体向西倾斜。2006年榆林市政府出资146万元,对楼抬升基础、落架大修。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三层木构建筑,东西长16.58米,南北宽17.14米。占地面积288.66平方米。一层高6.27米,二层4.6米,三层高4.6米,顶部高4.53米,通高19.5米。楼基分四墩,分别用大青石砌筑,基墩间宽3.4米,成十字通道,通道接南北街道,每基墩竖7根巨柱,共28根支撑全楼,基中各基墩内角由4根巨柱直通第三层楼的平枋,4平枋相衔构成主体框架。据说建楼时取古代天文星象二十八宿和四大金刚之意设计。
楼底层、二层面阔外观均为三间,三层收进一间,二、三层腰檐设平座栏杆,楼顶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四角攒脊向正中宝顶形成四面八角,歇山顶山花作博风、悬鱼,十字脊脊兽,作四龙盘于脊端,屋面,各层楼檐均用黄、绿琉璃瓦兽脊布面。每层楼阁斗栱举架,形成伸展飞檐,逐层收缩,四周外廊环绕,木栏相围,雕花雀替,棂花门窗。斗栱各层都是七踩,外跳为七踩下昂,里转为七踩三翘,底层明间平身科作三连鸳鸯斗栱。
新明楼建筑奇巧壮观,造形优美,独树一帜。清光绪元年版刘厚基《图开胜迹·卷五》“重修新明樓碑記”载:“榆城之樓著名者五,新明其一焉。建扵前明,規模宏敞。八柱撐霄,四檐蔽日,巋然當道,信足以壯觀瞻而增氣象。”(附二碑刻史料8)新明楼上原来供奉的什么佛?据楼的一层梁上额墨书题记:“大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黑虎灵官殿、补修三清殿”,又“新明樓世尊裝金記”载:“新明樓者,近控市廛,高凌霄漢,屹然危立三百餘年。上奉古佛三尊,金身丈六。”(附二碑刻史料9)可知新明楼上原为三佛殿。2004年8月,在维修楼时发现一块木碑,长43厘米,宽22厘米,厚2厘米,墨书“修建新楼匠作碑记,陈继先。木匠山西汾州府平洮县王谷里刘贵学,男刘大刚。山西太原府李会、陈孝思。汾州府□匠李士、郝夫福、李大付、李登、李三用。刘贵孝雕龙头。
万历肆拾捌年季秋吉日立。”右上方书“此木碑於同治十三年重建方得知其当初姓氏先前并未知晓创建缘由。”可知新明樓在明万历四十八年、清同治十三年有过重修。民间传说,清代新明樓一度向西倾斜,万佛楼寺僧普同(俗姓慕人称慕官府)出外化缘,后请木匠大师李申提重修,将楼端正,郡人赞曰:“慕官府不怕,李申提胆大。”现三楼内存有明代泥金魏忠贤铜像一尊,高2.03米,胸宽1.30米,像背后下部残缺一大块。魏忠贤明末宦官,自称九千岁,在明代天启六年(1626)六月至天启七年(1627)八月,“阉党”在全国大兴建魏忠贤生祠,全国达四十余所。
有专家认为,天启七年(1627)五月,延绥巡抚朱童蒙,将新楼改作魏忠贤生祠,并铸造魏忠贤铜像置于楼上,将楼改名“祝恩祠”。八月,天启帝崩,崇祯帝即位后剪灭魏忠贤及党羽,立即命令全国拆毁魏忠贤生祠。由于榆林地处边关,政权更迭,天灾人祸,当时的统治者难于追查魏忠贤生祠情况,当地官员又摧毁了魏忠贤造像上的冕旒,背后的铭文,所以这座魏忠贤铜像被人们误认为佛或玉皇大帝而存留至今,成为全国仅存的魏忠贤铜像。笔者认为,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延绥巡抚朱童蒙,将魏忠贤生祠建于榆林城内西南的龙泉寺内(市一毛)。据1945年曹颖僧《延绥揽胜》记载:“有明天启一代,值权阉魏忠贤当国,奸佞党羽遍布天下。延绥居九边之一,镇抚大员均系魏之心腹。枭张獍毒,罔不趋其极端,并怂恿疆吏,与魏建立专祠于各地。此时延绥巡抚朱童蒙与魏至戚,强征榆林民宅,建魏忠贤淫祠于今之西城龙泉禅寺。其塑魏之像,琉冕龙服,居然分等帝王。”1924年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把龙泉寺改为国民党二十二军修理枪械的修械所(当地百姓俗称“炮厂”)后,将魏忠贤铜像移于新明楼上。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