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人民离不开的“吃、穿、住、行”。而“住”即中国建筑,是中国人民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没有舍弃的传统文化。中国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更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建筑工艺的结晶。著名的古代建筑,名气大如万里长城,规模宏伟,再如苏州园林,巧夺天工。这些建筑物们或风格独特或造型精美,是我国文化艺术上的瑰宝。
但要是说中国建筑中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还是中国传统书院建筑。从儒学大家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开始,书院就有了名字。渐渐地,书院成为了教育机构的专有名词。
唐玄宗时期,鼓励人们授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书院,丽正书院。然而当时还没有正规的教育机制,直到宋朝,在朱熹的倡议下,书院才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了唐宋两个朝代的积淀,更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书院文化在明清时期才能走向巅峰。为了教学、藏书、研究并行,所以书院的建筑也是严谨非常。亭台楼榭、园林绿化,都反映了浓郁的文化气质。哪怕是如今,书院建筑也是古代文化建筑的重要代表。
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更是古代书院建筑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们与古城楼、庙宇、殿堂建筑相比,稍有逊色。但是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这些书院建筑中的一花一树、一砖一瓦都是文化的传承。是它们记录了当初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师生相处。只要文明礼仪教化在,书院的魂就在。现在就从“四大书院”开始,感受中古代建筑的灵魂。
书院在古代就是用来藏书和广纳门徒,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正如现在的学校一样,建筑都是中规中矩的。所以中国古代的书院建筑便像有据可循一样,大多数的建筑多是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书院强调中规中矩,尊师重道,所以这种布局有一种约束天性的感觉,但是又不失美感,一切井然有序、端庄凝重、礼仪至上。
从细节入手,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模式划分。多数的书院建筑虽然类似但不是完全相同。就是因为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暗藏玄机,有着很多细微不同的建筑形式。
如第一种串联建筑形式,它是一种多院落沿着纵深方向轴线的串联布置,更是中国古代书院多进院落布局的基本形式。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布局大多是采用这种串联的庭院布局形式。
像应天书院,从南往北的纵深方向上,沿着轴线组成了三组串联多进院落。第二种串并联形式,串并联布局是多进建筑群在纵和横两个方向都具有着规则的轴线对位关系。
像白鹿洞书院,以礼圣殿为主体建筑,从这里划分中轴线,可以依次产生五个主次轴线,所有的主次建筑,依据地形地势依次有序地并列,每个主次轴线的关系对称而整齐。第三种串并列形式,这种形式下的多进院落都是分别独立地并列布置,没有形成横向上的轴线对位。
像嵩阳书院,整体建筑群有着两条纵深方向上的轴线,其中有五个院落布局在主轴线上,它们是主体建筑,考场建筑群因为在次轴线上,所以是次建筑群,主次轴线建筑不存在横向上的对位关系,呈现相对独立的一种形态。
每个不同的建筑模式各有不同的美感,但是总体上又寄予了古代建筑人员对书院建筑的美好期许。
所有建筑都是与环境脱离不开的,商铺为了挣钱盈利将铺子设立在大街上,而书院中的师生是求学问道,所以历代书院的选址都极为讲究,多是依山傍水,感悟自然。书院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所以会根据自然环境中的地形特点而设计建筑。
与自然融合的建筑并不好建造,在设计书院的路上,也难倒了不少名工巧匠。人们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聚会在树林中排排坐的形式,虽然能够近距离地与自然接触,但是不符合书院的整体氛围。最后,在无数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建造能够和自然相互融合的建筑方法。
这种书院的建造就地取材,施法于万物生存,又顺应了自然的发展。那就是将建筑掺杂在自然中。而书院建筑中的园林就是蕴藏自然的重要一部分。大文学家董仲舒曾经指出过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在书院的园论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园林建筑群是人们为了融合自然的产物,它在双峰夹持中设置关隘,在林壑幽闭楚建立山亭,在广阔处设立长廊,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风格特点。
在书院园林的设计中,就是把建筑看作了风景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让书院中的师生体验到自然,感悟到自然,和自然面对面,阐述自己的渴求。
四大书院就是自然和建筑融合的典范。岳麓书院,游廊曲折,从廊上可以看到自然风光,从远处看。游廊和自然融为一体,高度和谐。白鹿洞书院坐位于庐山的五老峰山下,临靠贯道溪,是个依山傍水的好位置。读书人的心气在自然的熏陶下恐怕能够更上一层楼,正所谓是,“此心聊与此山盟”。书院的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为后世留下了更好的技艺观瞻。
虽说书院的布局在整体上已经有了一个模式可观。但是其中附属建筑群的安排更是有着深层的奥秘。规矩、齐整是书院建筑的特点。所有的建筑群落,放到整体去看,都是规规整整的。如果千篇一律就体现不出中国古代匠人们的良苦用心了。
根据书院附属建筑群的功能性质不同,古代建筑匠人们通过环境特点和美觉感受,调控出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正如最明显的岳麓书院来说,从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和次轴线上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附属建筑群落。
虽然在鸟瞰上,它们基本一致,但是只有真实地面对着这些建筑群落才能体会到它的不同来。从头门到讲堂,再从讲堂到教学斋,再从教学斋到文庙,层层递进的院落,营造了一种庄严、幽远的感觉。
而且在空间上观感岳麓书院,每个建筑群都错落有致,建筑匠人们运用光影变幻给人们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顺着中轴线走,景色纷纷变幻,走得越深,景色越妙,虽然“庭院深深深几许”,但是有着美景相伴,便不觉得深远无趣,反而有一种完美契合的趣味性。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