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书院建筑群都有着自己的功能划分,所以在布局上,建筑匠人们利用环境的特殊将建筑合理划分和平面组合排列,让书院建筑能够在完成功能使用的同时还能够与环境融合。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设计在这方面更是炉火纯青。在平面上看,四大书院的布局清晰明了,更能深刻地体现出书院的庄严感和约束感。
这种平面组合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标准的院落组合方式,通过平面组合,无论是多大规模的书院建筑群都能井然有序。当然这种平面组合的方式在类型上也有着划分。
从构造排列上可以细分为院墙式、廊院式、合院式。院墙式顾名思义就是将院子和院墙结合起来的一种建筑方式。有建筑的地方自然有着围墙,但是与防御外人的院墙不同,书院中的院墙是有着特殊作用。
一是可以划分每个庭院的功能区,二是可以给书院一个空间定义。
无论是哪一种方面,院墙都是用来展现建筑美学的。自古就有“周以缭垣”,“环以园墙”的说法。廊院式是指游廊和院落的错落布局,在中心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周围布置次要建筑,和它呈现一种对应的关系。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就是采用了廊院式的布局方式,院落空间大,游廊的出现又增添了空间相隔的韵味,独具一番风光。
合院式的布局就是指单个相同的建筑将中心建筑包围的一种形式,类似于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流传最长久的一种建筑方式。这种建筑模式更加强调礼制,符合传统建筑审美观,所以广受欢迎。
哪一种模式的建筑风格,都是中国古代匠人的匠心独运。
不同于其庙宇、殿堂的金碧辉煌,书院建筑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所以建筑特点多是朴实无华的,青白颜色是它的主要色调。书院收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所以它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愿景。在这里,所有的学子都是同等的。书院建筑在这样的前提下吸收了大量民间建筑的特点,追求朴实的建筑美。
正是这样的建筑风格才阐释了“善美同意”的思想。书院的建筑从空间组合、材料结构和简洁装饰上来寻求一种朴实的感觉。
第一种,合理的空间组合,将建筑群落进行划分。然而每个建筑群落都不是空洞的,它们秩序井然地进行排列组合,最后成为书院的精神表达。在这种组合形式下,书院极大地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第二种,材料结构的应用是书院建筑的内在。青瓦白墙是江南淡墨的形象,但是在书院建筑上的应用,更有了些许文人墨客的书生气。清白、肃静,是书院建筑的主色调,都凭借着材料的运用体现出来了。
第三种,简洁的装饰也是书院淡雅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的调配,将简单的装饰融合到书院的建筑当中,在里面不显得多余,反而增添了书院朴实的魅力,就是一种成功。房檐、窗面、龙吻不仅不会拖累书院的气质,反而成了它的特点。这就是建筑匠人的厉害之处。在“善美同意”的本质下阐述朴实无华。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知道,无论是历经弥久,中国文化的古韵始终是存在的。这一点在中国建筑上也可以适用。所以用西方建筑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成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和功能是两部分。体现形式构成的重要元素不是功能而是存在于建筑最深层的中国文化内涵。
如果把中国古代建筑看作是物质形式,那么它背后的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文学的出现,造就了书院的建成。所以中国古代书院就是儒学的传承地。尤其是儒学经典中的“礼”、“仁”、“乐”,决定性地引导了书院建筑的发展,可以说这三者就是书院建筑精神世界的内涵。在书院建筑中,处处可以看到这三个方面的影子。
“礼”不可废,在古代。“礼”是指祭祀方面的事宜,而书院中也保留了祭祀建筑的构建。如祭祀儒学先师的建筑,孔庙。“仁”是儒学中的仁爱,为了教导学子们这个内涵,书院建筑中存在着大量的讲学场所,如讲堂、御书楼等。而“乐”也不可荒废,在充满儒学的书院中,游戏场所必不可少,如一些休憩用的园林等。
建筑不是孤零零的外在物质,更多的还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寄托。因为中国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传统,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充满了中国人赋予的特殊文化内涵。
所以说是中国人的审美和精神寄托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形式。这种中国审美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书院建筑也因为这种审美的影响而充满韵味。书院建筑通过对建筑材料、色彩、构建的应用,把中国审美特点和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书院的院落布局上来看,这种精神寄托的方式更加明显。
整齐的院落布局不仅仅是形式,当人漫步其中时,廊院错落有致,空间运用合理,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能够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来。在院落里面,人们会忘记凡尘琐事,只记得这一刻的永恒和宁静。院落的一草一木,无一不蕴含着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真正地去探寻隐藏在建筑中的文化。而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文化不是人口口相传的,是有物质传承的。所以我们在保留这些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被物质化的文化。物质与文化是联合起来的,不能因为忽视而放弃它其中的文化价值。而建筑文化就是差点被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的文化传承当中,书院建筑更加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如果深入的分析书院建筑,会发现更多人忽视的精神内涵。
这不是简单的建筑研究,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探索。民族的强大源于文化的自信。中国千千万万的文化传统就是我们的学习所在。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会摒弃腐朽的思想而选择美好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更替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传递文化的种子,为了传递文化而努力迸发,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将文化传承到角角落落,让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国文化和精神之下。
而且传承文化也并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就能成功,文化是要人用心体会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照着抄,而是有意识地运用、融合。当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在,并且合理地融合到我们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文化发扬光大。建筑文化亦是如此,对于建筑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美观,而是正确地认识到它的核心内涵。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中国伟大复兴当中。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