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有一座千年古县,景色宜人却鲜有人知,很多贵州人也不知道。它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小说之乡”,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黔北古文化在这里渗透交融,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文艺创作繁荣。
它有“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的美誉,这里的吉他制造远销海外,吉他文化氛围浓厚。它获评中国白茶之乡、中国野木瓜之乡、中国大鲵之乡、中国油桐之乡和中国特色竹乡,生态优良,特产众多。它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境内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发达别致,山势藏奇掩雄。它是正安,处贵州遵义东北部,是文化强县,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
务本堂位于正安县新州镇新州村大桥组,为东汉名儒、贵州文化教育鼻祖尹珍先生讲学之所。占地面积约8900余平方米,包括务本堂、魁星楼、字库塔、看守人住所、尹珍墓、“汉儒尹公道真先生神位”碑等,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尹道真先生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
相传,尹珍北学中国,于公元107年回到故里毋敛坝,手建“草堂三楹”,开馆教学,开南域文化之先河。
现在的务本堂,主体建筑为封闭式四合院,“品”字形砖木结构,坐南向北,一正两横,中轴线对称,轴线上依次为门厅、两厢、天井、正堂(讲堂),四面均为青砖砌筑的维护墙体。大门额横排楷书“务本堂”三字。
这小小的务本堂,与湖广等地的旧书院遗址相比,狭小而简陋。可是,这里,是贵州文化的发祥地,南域文化的发端处。
务本堂门前河边,就是尹珍洗笔淘砚处。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学者应奉任武陵郡太守,尹珍虽年已古稀,但仍慕名前往师事应奉,学习图纬。不久汉廷任用尹珍为尚书丞郎,尹珍应诏出仕,官至荆州刺史。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体弱,遂辞官还乡,重操旧业。将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矢志育人。公元162年(桓帝延熹五年)病世,葬于务本堂后,卒年84岁。
为什么尹珍要将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呢?
“务本堂”之名,来自《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为白话,就是:做人,只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因为尹珍感到乡民“生于荒裔,不知礼义”。待自己“学成,还乡里教授”,就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教其耕稼,制其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让乡民成人,学礼。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从教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础。
“孝悌”二字,正是务本堂的着眼点。
尹珍在桑梓办学授徒,使蛮荒之地的南夷边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道德和风俗,尽心竭力,死而后已,其伟业受后世敬仰,建祠造像,长期奉祀。
尹珍(公元79~162),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正安县)人,今正安县新州镇的古毋敛坝,是尹珍居家、讲学、墓葬之地。
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 年),尹珍20岁时,跋涉千里,到京师洛阳,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研习五经文字。学成,于公元 107 年回故里。手建草堂三楹,开馆教学,西南地区自此始有学校教育。尹珍从地方事教育,声誉渐著,后汉朝廷向地方选举孝廉,地方官以其精通经学,选入文学科目,向朝廷举荐。
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 年)学者应奉任武陵郡太守,“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尹珍就近前往拜应奉为师,学习图纬,通三才,师生并显一时。《后汉书•西南夷列队传》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体弱,遂辞官还乡,将原学馆改名“务本堂”,矢志育人。
公元 162 年病逝,葬于务本堂后。
尹珍是贵州文化教育的鼻祖,“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也是著名书法家。尤精隶书。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录南北朝时期宋朝王愔所著《文字志》,所列秦汉以来著名书法家120人中,便有尹珍其名。
尹珍在桑梓办学授徒,尽心竭力,死而后已,其伟业受后世敬仰。明代贵阳三个书院设尹珍专祠,清代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中,专设尹珍祠,贵阳扶风山王阳明祠内附设尹道真祠,印江、铜仁等县之书院中均设尹公祠。四川境现为重庆市的南川县、綦江县均建尹子祠。
公元 880 年唐人崔礽在今绥阳县旺草场立尹珍讲堂碑。境内新州镇的尹珍“务本堂”及“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碑,遗迹尚存。清代遵义知府赵遵律《尹珍考》,正安知州于钟岳《尹道真先生务本堂碑记》对尹珍的身世籍贯作详细考证。民国 32 年(公元1943年)出版的《贵州名贤传•尹珍传》载:民国期间,经中央政府批准,将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另置新县,命名“道真县”以志纪念。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