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说起四大佛教名山,几乎妇孺皆知,而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宗教文化则更引人入胜。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缈的仙山中,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谈起了庐山的宗教文化,引人注目的佛教场所当数庐山东林寺,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兴建,该寺曾为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二中心,寺中现有“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珍贵文物。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者,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黄庭坚、岳飞、陆游、康有为等相继来过东林寺,并在此留下了许多宝贵墨迹和诗篇,堪称江西佛教丛林之冠。使得佛教在庐山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时期。
坐落于庐山北麓的西林寺,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7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近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
正当佛教在庐山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场,庐山道教由此而迅速发展。同时也开始了佛、道两家在庐山共争共荣的局面。说起庐山道教的福地洞天,当数庐山仙人洞,其实庐山仙人洞只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逐渐形成的天然洞窟,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祀吕洞宾,将此洞窟更名为仙人洞。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两旁有两副对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内供太上老君 李聃骑牛雕像。
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使得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在释、道两教在庐山争雄之际,随着1858年九江被强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为外国传教士进入九江打开了方便之门。美以、美会、圣公会都属基督教教派,来华始自19世纪初叶,登临庐山牯岭则在1886年,始作俑者是一位来自英国肯特郡的传教士李德立。1886年刚到中国,时住汉口的李德立听闻驻汉口的宗教团体涉足庐山,以金钱和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霸占庐山长冲一带,开始了开辟牯岭,传教布道的活动,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泛滥起来,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个角落。
当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开始经营牯岭的时候,天主教、东正教势力也接踵而至,闻风而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盗买到庐山约之塔寺地产——芦林地区,后转租星洲地区,这样,沙俄东正教在星洲租借地区“建房一切布置”随意进行起来,据《庐山志》记载:“俄东正教堂历来侵占界外之地甚多”。东正教在庐山势力甚嚣一时,1917年俄国 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一再努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在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自此,沙俄在华势力灰飞烟灭,庐山东正教势力消弭无形。
法国传教士见英、俄宗教势力蜂拥上山,也迫不及待,加紧涉透,1914年9月,时任统领江西北境六府五教的樊体爱签订租约,在庐山强租土地,获得77亩新地,成为樊体爱为首的天主教在庐山扩张的巢穴,期间,天主教在山教会组织不少,有安息会、循道会、伦敦会、雅礼会等9个教派,他们以租借地为营地,以教堂为中心,与基督教、东正教势力互为呼应,广为活动,此时的庐山处处游荡着外国宗教势力的幽灵。
与西方宗教势力称盛庐山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悄然而来,默默无闻。1925年,少许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唯一一座供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圣所——清真寺,力量弱小而单薄,在林立的教堂中黯然失色,毫不起眼,长期占据庐山的佛道两教也在西方宗教势力的冲击和排挤下,而失去了市场,日落西山,风光不再。
物换星移,星斗变换,无论是经历过兴盛与衰败的佛道两教,还是近代介入庐山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而今都以崭新的姿态,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芸芸的宗教徒,袅袅的香火,清悦的梵音,构成了庐山神秘而具魅力的宗教世界,一山兼具六教,庐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道永远让人追溯的课题,从而受到海内外宗教人士的注目。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