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历史与城门城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惠州的历史,朝京门开启着朱红的大门欲说还休。
沿着被细雨打湿的小路,嗅着栀子花的清香,缓步来到“面临浩淼东江,背倚旖旎西湖,揽山色于胸怀,摄湖光于方寸”的朝京门下,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历史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于是,我在东江与西湖之间开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旅行,旅程不长,不到一千米,但这千米的旅程却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
朝京门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惠州知府万迪、千户朱永等以宋、元旧城狭隘,率军民分筑惠州府城”,当年称为北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扩城重建,“惠州府城扩建至高1.8丈,周围1255丈,雉堞1840垛,城门7个”,改北门为朝京门,沿用至今,算起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岁月总是大浪淘沙般带走许多东西,关于历史,只留下少许“证物”给后人去评说、去猜测,我想,留下的一定是曾经的浓墨重彩,六百多年前的惠阳、横岗、西湖、朝京、合江、东升、合源七个城门都相继毁于战火,只有朝京门于2006年被依原样重建,又再一次屹立于东江与西湖之间诉说着历史、续写着历史。
“朝京门”三个鎏金大字雄浑气派,朝京门就像一个英雄站在那里观大江东去,赏湖水微波。纵观历史,横看地理,“朝京门”并不是惠州的“专利”,华夏大地上的朝京门不止惠州这一个,常州、贵阳等地皆有朝京门,毁于战火的朝京门恐怕还有许多,不过是一座城门,为何皆取“朝京”之名?此事纯属巧合?
朝京,我曾想当然的以为是面向京城之意,明朝的都城是今日南京,在惠州之北,朝京门为惠州北门,是朝向南京的,故有朝京之名。后来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贵阳的朝京门是南门,常州的朝京门是西门,为何不是朝向京城又称为朝京?后来才得知,朝京门有地方官员“一心向着朝廷”之意,更是接待京城高级官员的“高级会馆”,但惠州的朝京门,因其位置的特殊性,不免多了一番意义。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朱元璋,这位出身布衣的明朝开国皇帝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便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的原因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他一登上皇位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坚持把教育工作做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并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开科举,并令各省连试三年。洪武六年,他认为“所取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乃但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洪武十五年,以察举弊端颇多,又复行科举,并一直延续。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延用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朝刚一开始便经历了“兴——废——兴”的过程并最终延续,尤其是朱元璋第二次重又实行科举之后,各地的书生便又看到了“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于是,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参加乡试,能够进京参加会试、殿试便成了他们苦苦追寻的目标,要是能中个经科状元则甚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一幕给人印象深刻,它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缩影,虽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代的知识分子一心考取功名的精神状态,科举制度做为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虽然它同时也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禁锢了思想,但不能否认,它也给了天下士人一个出路,一个梦想。
惠州的读书人当然也有这个梦想,站在朝京门下,面向东江,身后便是渡口所,虽然自从1982年东江大桥建成通车以后,渡口所便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在此之前,这里一直是最繁华的渡口,多少读书人揣上经书,穿过城门,登上停靠在东江岸边的渡船,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带着自己的梦想从北门离开踏上赶考的路,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在明朝的第三个状元产生之后的第二年,惠州的北门扩建之后便得来了自己的新名字——朝京门。
而在北门改为朝京门之后送出了一批又一批读书人的同时,惠州城内的另一个读书圣地却进入了衰败时期,那就是著名的丰湖书院。由于朱元璋大力开展官学,并规定只有官学的学生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作为官方教育体制之外的书院便失去了世俗社会的吸引力而逐渐被边缘化,西湖内的丰湖书院也同样难逃厄运,在经历的宋元两百多年的风雨之后,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始直到成化、弘治两朝进入了一个“百年沉寂”的历史时期,直到明代中叶,随着官学的日渐衰败、弊病丛生,书院才有了复兴的契机。从此之后,惠州的士人在城内丰湖书院中饱读诗书,到了赶考之时,走出书院大门,沿着陈公堤走过西湖,再穿过朝京门登上渡船踏上进京之路。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明代惠州就有叶梦熊等四十四位进士先后走出此门,走上了仕途之路。
曾有多少身穿长衫的读书人站在船上,与朝京门内的亲人、乡里挥别,那一刻,所有人的梦想和祈愿都在挥手间跳动着,朝京门见证了这一切之后,还在等待,因为它知道大多数人都会在不久之后沮丧而归,当再次登岸之时,所有的梦想便都已破碎。所以朝京门是一个承载梦想的地方,梦起也好、梦碎也罢,毕竟,有梦才有希望,而读书是古代读书人唯一的出人头地的希望。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