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丹纳(Hippolyte Adoiphe Taine,1828—1893)在其重要著作《艺术哲学》开篇即指出“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⑦。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生活形态、社会意识和文化观念的反映。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真实存在,是艺术价值的真正载体,又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⑧建水特有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是建水陶艺术特色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反之,建水陶的艺术特征也反映出建水文人文化、民间文化、乡土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和生发的多元文化形态。
建水陶自明末清初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和艺术语言以来,便有大批地方文人的介入。这种介入,不仅仅是争相拥有和把玩,而是直接参与到器物设计和制作的工作中,这一点如同历史上陆子刚制玉;朱三松、李流芳刻竹;陈曼生、梅调鼎制宜兴壶;方于鲁、程君房制墨;西泠八家制印等,都是文人雅士参与工艺制作的最佳例证。文人们不仅研究各种器物的制作技术,更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并将自我的人生观念与文化取向植入器物之中,使其获得更加丰实的文化内涵。究其根本,无论是奇石印章还是竹刻陶瓷,都具有坚固耐久,适合把玩的物质性特征,比之诵读之性的诗文,可见可玩;比之纸绢之质的书画,坚固耐久,便于收藏,也更能承载文人们的精神理想和艺术情操。明代末期至民国年间,金石之学大兴,崇古之风尤盛,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各地文人都沉溺于寻碑访古,把弄器物。所谓“人无一癖,不可与交”,如果一个文人是器物的癖好者,他将更容易与上层文人建立联系并进入他理想中的文化阶层。在“尚物”这个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众多地方工艺也成为文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大大地促进了传统工艺由一般性制作向艺术造物观念转变的进程,也逐渐形成了民间工艺以文人艺术价值标准为判断的评价体系。
再者,通过刻填技术,在不打破建水陶原有工艺体系的基础上,就能够便利而有效地将传统书画艺术转嫁为建水陶器物的表面装饰。⑨建水陶可绘制和需刻填的工艺特点,使其成为集诗文、书法、绘画、镌刻、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造物艺术,它的出现自然会引起文化阶层的关注和介入。正是由于大量精通诗词书画之道的文人参与,建水陶艺术才真正由原来以满足实用为主的器物制作,上升为主动追求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更高境界。据史料记载及现今留存的建水陶实物来看,清代以来,建水知名文人如:王克敏、沈河清、王垂书、刘光烈、王定一、王式稷、王宪斌、李月桥、萧茂元、高怀清、邱梦崧等都曾参直接与到建水陶的创作和生产过程之中,并有大量作品存世。这些人中,有的是进士举人,有的以诗文著称,有的以书画名世,都为建水陶艺术风格的形成,乃至工艺技法的变革做出过重要贡献。直到如今,是否为书画名家、文人学者绘制陶坯,仍然是建水陶作品的价值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文人文化对建水陶艺术的深刻影响,以及大众以文人文化含有量作为建水陶价值判断标准的认同。
建水陶产生于民间,在劳动中创造。虽然它的发展和传播受到文人文化的极大影响,但建水陶本质上依然是“过着百姓生活的人所生产的商品,……在面对大地的劳动生活中,总会有正直的、健康的东西”⑩。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它表现在民间信仰、宗教文化、日常起居、岁令时节、习惯礼仪等诸多方面,并且以语言、行为、文学或艺术的方式来表现,这些表现方式常常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多元、复杂的民间文化现象。建水陶艺术从其产生伊始就与劳动者的生活发生着直接联系,它的创造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建水陶造物史上器形最具代表性的烟斗和气锅,都是建水民间百姓最常用的生活器具。
民间造物艺术不仅根植于实用,更是一种生活和情感的表述方式,是造物者和造物之间,器物与使用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民间造物者往往利用造物本身作为情感抒发的媒介,因此,也就决定了民间造物艺术的朴素和纯真。人生理念、道德标准的宣扬,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的教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社会功能。在建水陶绘制艺术的题材上,书法大多题写名人诗词、经典摘句、治家格言和处事准则,绘画常以梅兰竹菊、山水雅士、历史典故、戏曲人物为题材。建水陶作为可长久保存的器物,在民间常常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不仅表述着赠送者的人生理想也展现了对受赠者的美好期望。不论建水陶的装饰内容还是赠送者、受赠者的姓名款识,都是民间文化传统的体现,也直接地反映了建水陶在民众生活中的文化特征、道德判断、审美习俗和日常教化功能。
蒙古族历来有祭天、祭山、祭火、祭星、祭佛灯、祭敖包、祭成陵、祭吉雅其等活动。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也叫“脑包”或“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成的石堆,极个别有...
客家人“洗三朝”一般由年长的婆婆、奶奶主持,边洗边吟唱一些诸如:“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身,做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唔食药……”等赞语。男女成婚后,媳妇有...
揭阳炮台丰溪村蔡厝保留着一个独特的“营蔗”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九早上村民集中拜天公营蔗,“营蔗”习俗是丰溪蔡厝历传以久的特别习俗,蔗寓意生活节节高 、节节甜。通过“营蔗”祈求全村合境平安!一年更比一...
“核桃坡,核桃沟,核桃砭,核桃路,漫山遍野核桃树,核桃累累碰人头”。这说的就是商洛的核桃。商洛核桃,据说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植于京都长安,然而“龙凤之地”不适核桃生长发育,便被发配到商洛山中。岂知,核...
萧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
孝感因孝子董永“孝行感天”(孝亲之情感天动地)而得名,以至于人们以为孝感县设立是因为董永这个孝子才建县的,然事实并非如此。孝感的前身为孝昌县,以“孝道昌盛”而得名。为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
胶东有糊制“纸斗”的风俗,以荣成、文登、莱西流行最广也最有特色,至今尤存。纸斗又称纸笸箩,是盛物的容器,多用来装针线布头及绣花样子,也有专门做成鞋盒和帽盒的。常见的纸笸箩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苇箔或...
斯里兰卡“三大怪”中最有趣的非高跷垂钓莫属。高跷垂钓只出现于斯里兰卡南部海岸寥寥可数的几处海滨,据说是独特的地貌让鱼儿喜欢在这里聚集。在斯里兰卡南部的阿杭格默,笔者看到当地在近海处密密麻麻插着一根根木...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西方人结婚仪式有很多习俗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首先西方婚庆场面既欢快热闹,又美丽浪漫。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不断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我国现在的婚俗不少方面也在受西方婚俗的影响,比如穿婚纱、戴钻戒等等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