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丧葬,向来为棺殓土葬,礼仪程序随家庭经济状况而分繁简。富裕之家大多礼仪繁琐,花销较大。通常礼仪有送终、下榻、收殓、停灵、出殡、定期祭奠等。老人弥留之际,亲属齐集周围默哀、跪地送终,然后焚化纸钱。断气后,讣告家门亲友。趁尸体未寒,给亡者沐浴更衣下榻。
下榻后给亡者口中放一铜钱,手中放一串“打狗饼”,脚用线绳绊着(俗谓“绊脚绳”)。棺内铺盖均用绫罗绸缎,谓“铺金盖银”。人殓后设灵堂,棺前设供桌,点长明灯,接受吊唁。亡者晚辈,人人身穿孝服(白色土布长褂),腰束麻辟,头裹白布,俗称“披麻戴孝”。孝子们在灵堂轮流守灵,一般停灵3日,特殊亡者有停灵 7至半月的。此期间,还请阴阳先生看墓地和择出殡、下葬的日期、时刻。旧时,停灵期间请道士做道场,或请和尚念经。吊唁者赠送祭品多样,有花圈、孝幛、火纸或化币。主要亲戚送祭品不同一般,富裕女婿要备办猪羊作祭品,全猪全羊分别捆在两张方桌上,用人抬起,再配以灵屋等其他祭品到孝家祭奠。
 
亡者死后的第三天夜晚要报庙,报庙队列前为乐队,乐队后面是手提灯笼的众亲友,接着便是敲着响器的道士,最后是亡者的子孙,身穿孝服,手执袁板,分两处报庙,一是城隍庙,二是家庙。报庙后即进行封殓,孝子都围棺而立,意在与遗容告别。亡者亲眷则呼天抢地,号啕痛哭。出殡的头一天晚间进行开祭,请礼生、歌童,大祭通宵,小祭半夜。出殡时,众亲友送葬。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习俗有所改变,多改为举行追悼会,灵堂陈列亲友赠送的花圈,孝帐。告慰亡者时,或朗诵祭文,或读悼词,子孙着孝服长跪答礼。出殡时,奏锣鼓,呜鞭炮,以花圈、孝帐为前导,后跟孝子抱灵牌,众随棺后。
下葬时,烧草木灰暖墓穴,抬棺入穴,罗盘校正方位,掩土垒坟,子女绕墓凭吊,烧化纸钱,饮泣恸哭。葬后三日,众儿孙和亲友齐集坟前烧钱纸,聚餐,祷告亡魂早升“天界”。以后每7天上一次坟。以“首七”、“五七”、“满七”为重。亡后一百天“烧百日”,子女除孝;满一年“烧周年”。三年后“孝满”,不再举行任何哀悼仪式。只是每年清明节和年三十吃过团年饭后,子女上坟烧纸钱。此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