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时节令也就是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定义体性习俗活动。
春节俗称过年。这天开始不扫地不挑水,不向外泼水,说话要“禁嘴”,不要说“砖消瓦败”之类的“破口话”,如大蒜只能称“佐料”(讳“散”),睡觉称“挖窖”,火熄了要说“圆了”等等。大年三十早上,家家张贴春联,户户置办美酒佳肴,准备团年。当阳人除夕中午吃“团年饭”,吃饭前要燃鞭炮,关上大门。团年前先祭土地,祭祖先亡灵,希望土地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先人神灵保佑全家健康,同时表达后辈对已故先人的孝敬之情。团圆饭后小孩开始给家中长辈和左右邻舍“拜跑年”,长辈要给压岁钱,邻舍要拿出瓜子糖果招待拜年者。晚上要燃起大树蔸守岁,火要烧到第二天早上不熄,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全家围坐火盆旁,叙家常,直至深夜,此为“守岁”。夜半子时,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旧时,五更时分要“出天行”,其时内外灯火通明,堂上拜“天地君亲师位”,室外拜“财神”、“喜神”。
拜年春节期间儿孙拜父母尊长,谓之“拜年”。长者赠给儿孙“压岁钱”。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初四拜朋友。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时兴春节举办“迎新春团拜会”。居民则注重合家团聚,拜亲访友。
元宵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俗称“过小年”。当阳传统习俗:“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晚上家家户户彩灯通明,县城的“灯展”,乡村的龙灯,还有狮子舞、采莲船、高跷、蚌壳精、皮影子戏外加请八仙,热闹非常,丰富多彩。这天,每家必备糯米汤元、元宵团子,意为合家团圆,美满幸福。
赶毛狗旧时,本县乡村有在元宵节晚上“赶毛狗”的习俗。白天各家备好干柴、柏树枝、竹子等,在房侧高地搭起“毛狗棚”,晚上放火烧棚,鞭炮齐放,众人大声吆喝“毛狗子呜嗉!”村村遥相呼应,此起彼落。“赶毛狗”,意在驱逐一切灾祸,“毛狗”即“灾祸”。
清明节城乡盛行踏青上坟,各家用彩纸做成各式纸幡,系于小竹杆上,称为“清明吊”,携带祭品赴亲人坟前祭扫。
嫁毛娘农历四月初八,农家在屋内用黄纸写符咒“四月初八佛爷生,蛇虫蚂蚁往外行,青山绿水由你去,莫在家中乱胡行”。表示祛害。
端午节当阳民间习惯过三个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十五为大端阳,二十五是未端阳。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采艾蒿挂于门侧;包粽子,煮盐蛋,配制雄黄酒,意在镇邪压魔,免除灾祸。有在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关老爷磨刀日俗传五月十三是关羽磨刀日。旧时,这一天玉泉小关庙、关陵都要举行祭祀仪式,许愿还愿者甚多。人们还以这一天的天气预测下月天气情况。“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准你六晒衣”。意即五月十三无雨,六月初六就会下雨。
龙晒衣六月六这一天,要晒衣物,俗称“龙晒衣”。此俗沿习至今。旧时在这一天要晒宗谱和书籍,由保管宗谱者及祠堂管事者在这一天十分慎重地将宗谱摆在木板上晾晒。家中木桶木盆等家俱,也要在这一天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晾晒,并抹上桐油。
乞巧节七月初七夜,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年轻女子拜祭织女,就着月光穿针引线,名曰“乞巧”。现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月半节”。又称“鬼节”。俗话说:“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日驾”。有“七月初一鬼门开”之说,家家烧纸钱,奠水酒,接新旧亡人回来过节,祭祖先及孤魂野鬼。中元节这天,寺庙要举行“盂兰盆会”道观要设普渡坛。超渡亡灵,赈济孤魂野鬼。夜里要“放河灯”,河灯是用红纸或绿纸剪出四个花瓣,中间装上灯油灯焾,点燃后放于水面。因灯形似荷花,因而又称荷灯。中元节也是亲人聚会的日子,届时,出嫁女要回娘家省亲,过月半。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有“开天门”之说。其时,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晚上全家老幼聚集门前赏月。传说谁有幸看见月亮开花,便可多子多福。乡村有“摸秋”的习俗,晚上三五成群,外出偷摘他人瓜果。如果摸得南瓜,就象征“得男”,将其系上彩红,送往无子家,祝人早生贵子。被盗的人不仅不怪,且以能成人之美为乐。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谓之重阳节。城乡居民依俗例而缸置米酒于自家门前,任人品赏。其酒名为“缸面子酒”。斯时,亲朋邀约饮宴,或怀亲思远,或互道祝辞,或咏诗放歌。现今重阳节,已定为“敬老节”。每逢节至,老人们或聚会或赏菊,尽享天伦之乐。
寒婆婆打柴传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寒婆婆出门打柴的日子,民间多以这一天阴晴占冬季寒暖。此日晴,寒婆婆打了柴,此年冬天就会冷;若此日阴雨,寒婆婆不能出门打柴,她就不让下雨雪,这年冬天就会多晴日。
冬至节冬至日要新添寒衣,腌制鸡鸭鱼肉以备过年之用。乡村有在这一天穿“冬至萝卜”的习惯,用长篾或铁丝,将新鲜的萝卜穿起来晾晒,制成萝卜干。
吃腊八粥早时腊月初八,民间将五谷杂粮枣粟合在一起煮粥,名曰“吃腊八粥”,以这种方式品味一年的劳动果实。
过小年,敬灶神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打堂尘办年货,炒瓜子、花生、打豆腐、推豆饼、炸米子、熬麻糖、洗衣被。谓之“忙年”。腊月二十四为小年,这一天外出的家人须赶回家。晚上要敬灶神(俗称司命菩萨)。在锅中点灯,在灶门口摆供品,求司命菩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敬灶神的供品不能缺少麻糖(俗称打巴糖),司命菩萨吃了麻糖粘住了嘴巴,免得上天说出了家中不捡点之事。除夕晚上架柴火守岁迎年,同时迎接灶神归来。
元旦、三八妇女节、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政府要举办纪念活动,民众有在节日里举行婚庆的习惯。近年来,国外一些节日也渗透到民众生活中,如二月十四日情人节、五月第二个周日为母亲节、六月的第二个周日为父亲节、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二十五日圣诞节等。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
基诺族同胞和汉族同时过年,除夕之夜,基诺山寨非常热闹。大汽灯下,放着一个木鼓,打鼓人用两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满屋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大家合鼓点,摆动着身子...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礼记·月令》多次提到“疫”:“孟春行秋令,则民...
王甫洲地处老河口市郊汉水之中,成于汉水,也没于汉水,经历了三落三起,留下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是官邸说。王甫洲得名源于王府建筑。相传楚汉之争年代,一次汉军将士韩信因得不到重用逃向沙洲岛,被箫何连夜追赶上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