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崇拜陈靖姑的纪念和祭祀活动,已演绎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榕台两地至今还保留着“求香火”、“请花”、“请奶过关”、“迎神”、“演戏”等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已婚妇女纷纷前往临水庙,烧香求拜,祈求“早生贵子”或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希望怀胎的妇女要将供案上的杏花采一朵回家,叫“请花”,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孩,寓意开花结果。怀孕后要请临水夫人保胎,分娩时得去宫庙请一香炉回家,意在请求临水夫人亲临产房,保证产妇平安。婴儿顺产后,把香炉送回宫庙叫“回銮”,要备办丰盛的供品酬谢神灵庇护之恩。儿童生病也需去临水庙祈祷女神显灵医治。孩子未满16岁以前,需要临水夫人保护。正月十五临水夫人诞辰,各地百姓都要举行“请奶过关”的活动。
《福州地方志》记载:“以竹支架,用纸糊作城门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号角,引护小孩过关,意为如此小孩便易成长,直至十六岁为止。”台湾安平镇“请奶过关”的活动极为热闹。“若临水夫人诞,凡家有子女年幼者均到庙叩祝。是日,进香者拥挤不堪,庙前法师登场作法,抬儿童过关,索谢赀一百文”。孩子长到16岁,台湾民间有“糊杉亭”的风俗,即“有子年十六岁者,必于是年用纸糊杉亭一座,名七娘亭,备花粉、香果、酒醴、三牲,蛋七枚,饭七碗,于七夕晚命道士祭献,名曰出婆姐,间言其长成不须乳养也。俗传男女幼时,均有婆姐保护。婆姐,临水夫人之女婢也”。在16岁之前,每逢正月初五,闽人要给儿童手臂绑上红丝线,直到七月初七才能除下,据说,这样可以得到临水夫人的保佑。
由于崇拜陈靖姑,民间还形成风俗三忌:一是姑娘18岁不订婚不出嫁,24岁不生育。这是由于陈靖姑18岁出嫁,24岁因祈雨而胎毁身亡。二是祭祀时用鸡不用鸭。传说陈靖姑祈雨时,蛇妖和长坑鬼曾经变幻鸡来坑害她,而鸭则来营救她。因此,妇女做月子也都用鸡不用鸭。三是轿不点灯,香灰常扫。相传陈靖姑坐化为神后,蛇妖阴魂不散,苦苦哀求仙师开恩:“小妖何时出头?”陈靖姑下咒说:除非临水宫中铁轿开花,天地炉香灰龛满。随着时代变迁和人文发展,对陈靖姑的宗教信仰以及派生出的民间习俗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榕台百姓生活的某些方面。
陈靖姑信仰飘洋过台是与福州地区百姓移民台湾分不开的。明末清初,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百姓追随郑成功远渡过海,在台湾布种生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废除迁界令,解除海禁,成千上万的界外居民陆续返回故地,地少人多的福州有大批的人入台谋生,垦荒种植。清初统治者对入台的垦民实行严格控制措施,一般不允许垦民携带家眷,让垦民采取“候鸟式”的生活方式。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一度放宽移民限制,允许移民挈眷入台。乾隆年间,入台的限制进一步放宽,确定淡水的八里坌与福州的五虎门作为两岸对渡口岸之一。这样,福州地区百姓举家入台更加便利。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