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甘南,有一处魅力深邃的梵天净土,这里有甘、青、川地区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有瑞士风情小镇郎木寺,有隔江相望的四川格尔底寺。春节期间,各寺庙主办规模宏大的正月法会:晒大佛、亮宝放生节、辩经会、法舞跳神节、酥油花灯会……各地的藏族虔诚信徒,不远千里,携儿带女,磕长头、转经轮、献哈达、祈福还愿。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之一。其规模宏伟,占地80余公顷。原有六大扎仓(学院)、十八囊欠(活佛公署)、十八拉康(佛寺)以及金塔、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经轮房(即嘛呢房)等建筑,寺西有嘉木样别墅和遍布山腰以上,崇楼广宇,金瓦朱甍,墙垣均红、黄色,寺顶四隅立铜质鎏金宝瓶,飞檐描金错彩,华丽非凡。拉卜楞寺不单是一个宗教中心,也是一所高等到学府和古籍博物院,珍藏文物数万件、藏文经典6万余册,木刻经板7万多块。拉卜楞寺内有铜佛像2.9万多尊,其中寿安寺的佛像高达12米左右,而红宫里的鎏金铜佛像有262尊,高约1.7米,寺内还有无数的壁画、堆乡、卷轴佛画,多以佛教故事为内容,是珍贵的宝藏。春节过后的正月初八至十六是甘南地区各大小寺院举行法会的日子,各种民俗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也是最热闹的时间。初八日为“放生”节,十三日为晒佛节,十四日为法舞会,十五日为酥油花灯会与堆绣展出,十六日为“转香巴”(弥勒),节日期间有辩经、祈愿等活动。
拉卜楞寺每年有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其中以正月祈愿法会和七月敦白日扎法会最为隆重,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等地信徒均前来参加,成为该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正月祈愿法会
又称“毛兰姆”法会。该寺第二世嘉木样季麦旺吾时仿拉萨祈愿法会而兴办,正月初三晚起,至十七日止。主要活动内容有:
大经堂每天举行6次诵经。第一次名“晓尕措”(晓会),拂晓至日出诵经,每僧可获一份布施,如铜元125枚。第二次名“松却”(晨会辩论),系报考“铙降巴”的待考僧与僧众辩经的大会,凡及格者将获得学位。此外,该寺大法台亦莅场讲经,约在上午11时结束。第三次名“贡洛措”(午时会),在大经堂分配酥油、斋粥,除活佛外,人均1份。由年轻的僧人分为3组完成此事。第四次名“毛兰姆”(祈愿),全寺僧在大法台带领下,念经祝愿佛事兴旺,天下太平。在以上活动中,如有施主来献茶,僧众便为之念吉祥经或超度经,并获得布施的奶茶及银钱,如铜元数十枚等。第五次名“贡加措”(晚茶会),亦在大经堂,但时间较自顾不短。第六次名“贡甲丹木加”(晚辩论会),由报考“多仁巴”待考僧与僧众辩经,合格者即授予学位。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