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商贸区国家5A级景区、中国特色商业街。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北部、市中心区域。是集旅游商贸、民俗文化、购物休闲、健身娱乐、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最早形成于1404年12月,以天后宫为依托,被称之为:“宫南”、“宫北”大街,2003年以天津市海河综合开发为契机,对原有古文化街按照“修旧如旧、提高功能”的原则进行修复,并在其基础上扩充建设而成。
津门故里即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的“津门十景”之一,景名“故里寻踪”。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长687米,宽5米,系商业步行街。之所以在古文化街之外另命 “津门故里” 之别名,是因为,除了古文化街固有的赏、玩、游、购等特色外,在古代还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现今这里还可以寻觅品味到难得的古老文化味道。
1985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修成古文化街,同时修复“天后宫”。修复后的古文化街全长580米,有近百家店铺以典雅多变、步移景换的建筑风格,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去处。2007年5月8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古文化街的南、北口,各有一座大牌楼。南口的楼匾写有“津门故里”4字,寓示着今日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开发的而且在六、七百年间这里始终是商业繁华地段,常会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北口的楼匾写有“沽上艺苑”4字,寓示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尤其是古玩、字画、碑贴、文房四宝和天津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足可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两座耸立在街口的大牌楼,以精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朴实无华的楼匾题词,扣响游人的心扉,升腾起从历史遐想憧憬美好未来的感情。
史书记载着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人,生于北宋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时间不会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岛,娴于水性,遂有一个美丽传说流传在民间:“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在宋代,我国的航海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在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条件下,海上安全无保障是严酷的事实。广大从业者幻想有一种超人力量,来保佑他们平安地飘洋过海,林默的一些传说,便很自然地被选中作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后来的统治者都颂扬她的功德,多次加封之后,成了天后。
天后宫,它是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并且还是唯一一座御赐修建的妈祖庙。原名叫“天妃宫”,后改为“天后宫”。因此庙门以北的一段街,叫宫北大街;庙门以南的一段街,叫宫南大街。天津东临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天后宫就是在漕运大发展的情况下,为庇佑漕运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庙宇。
于1986年元旦建成开业。自古以来,这一带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每年春季,天津规模盛大的皇会——娘娘诞辰吉日就在这里举行,届时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
天后宫是一个道教场所,所以是按照道观的格局修建的。天门宫的山门是砖木混合结构,门两边立着黄铜麒麟。因为麒麟被看做是祥瑞之物,有辟邪和祈福的作用,所以人们从这里经过时,都会摸一下它,以求得平安吉祥。
启圣祠,也称为后殿,原来是祭祀天后父母的地方,后来成为存放天后娘娘出巡木雕轻像的地方。天后宫内侧的厢房是天津民俗博物馆,里面介绍了天津城、天后宫和皇会的兴起变迁。从侧面见证了“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这一说法。同时还陈列着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人,婚俗展览等。
藏经阁旧称后楼,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建于明朝,后经多次修整。现为民俗博物馆展厅。
天津民俗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1986年元月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重装开馆。是全国率先建立的,以研究和展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收藏和保护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民俗文物为宗旨的专业性博物馆。博物馆收藏陈列上千种珍贵藏品,展览主题为“印象天津卫”,从岁时节日、人生礼仪、衣着服饰、商业贸易、游艺竞技、人生信仰、津门遗珍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展示海河之畔芸芸众生的传统生活样式。
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馆,坐落在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天津古文化街古玩城,毗邻“三津福地”——天后宫。书画爱好者、古玩收藏者、旅游观光者、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可谓得天独厚。
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政协,对“抓好津派国画”这一宝贝极为重视,专门在久负盛名的古文化街拨出2000平方米,建立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馆,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津派国画,为天津书画艺术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高端艺术交流平台。
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东北角建立了“天津官银号”。
1932年该建筑损毁。2005年海河综合开发重建了“官银号”,建筑风格完全按照原貌恢复,并在大厅右侧设立了“百年官银号”展室。
古文化街无论建筑风貌,店铺装修,匾额楹联,经营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所以把它称作沽上的一处“艺苑”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自古以来水源丰富、水网密集,天津又素有“津沽”、“直沽”、“沽上”之称,天津卫地域内有“七十二沽”。“沽上艺苑”就是天津卫的文化发祥地的意思。
“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张明山小时候呢,家里特别穷,他就跟着父亲学捏泥人养家糊口。他最喜欢在集市上观察来来往往、各行各业的人,有时候去戏院里帮忙,看见唱戏的角儿,就偷偷在袖口里捏制。时间久了,他捏出来的泥人个个逼真。后来,他又从绘画、戏曲和民间木版年画中吸收营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创作出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独特艺术受到人们的喜爱,从此名声大噪,人们也给他取了一个亲切的称呼:泥人张。张明山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曾孙等,张氏祖孙几代一直继承着这门手艺。
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4代张铭主持,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来到这里,您可以买些可爱的小泥人当工艺品送给朋友哦!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