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中有“无酒不成俗,无酒不成欢”之说。大凡祀神、祭祖、诞庆、迎娶、丧葬、节庆、宴宾等项活动都离不开酒,因而便产生出许多与酒有关的乡风民俗。
关中人喜喝白酒,但自酿者少,多是从商店沽酒而饮。当地有一种独特的饮酒方式,人们围炕桌而坐,桌上置一小杯,依次传递,传到谁面前就要一饮而尽,否则将被视为失礼而受罚。一圈轮完,再从头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似磨盘轮转,俗称“饮磨盘酒”。这可能就是唐代长安春节传杯饮“蓝尾酒”的遗俗。西安市一带,人们除饮白酒、啤酒外,也爱喝酒度小、香味浓的“黄桂稠酒”。
陕北人待客,饭前饮酒是传统习惯,酒是热滚滚黄澄澄的米酒,这是陕北农家自酿的一种低度饮料,其酿制方法是把当地出产的软黄米用水浸泡一夜,在碾子上压成面,用水拌湿,放入笼里蒸熟,拌上酒曲搅匀,趁热盛入瓷缸内,置热炕上发酵,发起后就叫“酒醅”,酒醅藏阴凉干燥处。喝时舀出一些,倒人清水,用手揉搓挤压,然后用箩过滤在锅里,点火烧开即可饮用。此酒粘稠,色泽不清亮,故而又叫“浑酒”。这种酒既有醇香的酒味,又有蔗糖的甜味,还有桔子的酸味,既解渴又提神,男女老幼都喜欢喝,在陕北的集市上,到处都有卖米酒的摊贩,并有凉拌洋芋丝佐酒,喝上几碗也不会醉,尤其婆姨女子最爱喝。
志丹县一带农家酿制的糖酒,是把黄米蒸熟拌入麦芽酒曲,经过发酵,糖化后熬酽而成的。这种酒久储不馊,甘醇香甜,但喝时不能在铁锅里煮,只能装在茶缸内,置人热水锅里烫热喝。
在陕南的平原和山区,有不少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高寒山区,秋收后习惯用玉米自酿“烧酒”(白酒),有的人家一年酿数百斤,不卖一两,全部用于自饮。也有人用拐枣、柿子、梨、高梁杆、玉米杆酿酒的。当地流传的民谚说“收罢秋,粮入仓,家家户户酿酒忙”就反映了这一情况。在平原地区,春节前几乎家家都要用糯米酿造“黄酒”。人们说“过年做黄酒,显得家富有”,因它是自家酿的,花钱不多,可以让客人放量畅饮,主家不致出现壶空酒尽的寒酸窘迫之状。
陕南人有用甜酒招待宾客的习俗。甜酒即醪糟,用糯米加特制的甜酒曲药酿成,色白汁清,略带酒味,醇香绵甜,含酒精成分10%左右,不善饮酒者也可饮用。待客煮甜酒很有讲究,客人进门,主人家喜上眉梢,一边招呼客人坐下,一边顺手舀瓢清水倒进锅里,水烧开后,放入适量猪油煮化,随即放入醪糟,鸡蛋打成蛋花,或煮成荷包蛋均可,然后加白糖或红糖,向客人递送时,谦称“喝碗开水”。客人若推辞不喝,女主人就会误认为是看不起她家的人。
旧时饮酒,只有黄、白二酒,盛酒器具以锡制的酒壶为上乘,饮时先把壶放进开水里,酒烫热以后再饮。近几年黄酒、白酒、啤酒、果酒并用,多为瓶装,酒壶少见,饮热酒者亦很少。
在宴席上为了活跃饮酒气氛,常常划拳助兴,划得最多的是高升拳,两人同时出拳,伸出手指并喊出数目,喊出的数目是两人手指之和者为胜,负者罚饮,也有划“螃蟹拳”和“猴拳”的,不会划的也可用“杠子打老虎”或“猜,猜猜”代替。陕北及陕南山区在饮酒时还要唱“酒曲”,边饮酒边唱,内容大多是祝愿吉祥如意,或表达庆贺和感谢之意。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