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大巴山是茶叶生产之乡,这里竹木茂密,气候湿润,四季云雾弥漫,全年直射光线少,紫外线照射时间短,对茶叶的发育和芳香油素、单宁、维生素等含量的增长极为有利,不少高山峻岭和浅山丘陵都适宜名茶生长,早在汉朝时期,就属于我国的七大茶区之一。《新唐书·地理志》载:贡茶有“山南道,剑南道,淮南道”。“山南道”就是指陕西的巴山地区,可见陕南茶叶作为宫廷饮料的历史已很悠久了。
建国前,陕南茶叶生产发展很缓慢,生产技术落后,产量很低。建国后种茶面积逐年扩大,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开放”与“搞活”政策的落实,茶叶生产有了迅猛的发展。地处巴山山区的几个县不断开发出新的茶林和茶园,上市的优质名茶源源不断,茶叶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陕南茶的总称叫“陕青”,其成品经过杀青、蕴华、显美、焙香、精化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用火炒干的叫“炒青”,用火烘干的叫“烘青”。品种很多,最有名气的有“紫阳毛尖”,“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等数种。
“紫阳毛尖”产于陕西紫阳县,是驰誉省内外的名茶。所谓“毛尖”,是指带有白茸茸毫毛的嫩茶尖,一般在清明前采制,在唐代,人们称这种茶叫“茶芽”,是向朝廷进贡的二等贡品,俗称“皇茶”。毛尖按采摘的时间分两等,一芽一叶初放时采摘的为一等品,一芽二叶初展时采摘的为二等品。有诗云:“雨前一样是新茶,坡有阴阳性各差。齐焙白毫先入贡,香风吹出野人家”。“紫阳毛尖”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经加工出来的茶叶条形紧结匀称,外形碧绿油润,捧在手上细瞧,茸茸的白毛清晰可见,冲泡的茶叶清澈鲜艳,清香的气味沁人肺腑,小口啜饮,则感到清淡之中有一种甘美之味,《紫阳县志》称这种毛尖茶为“骊龙之珠”实不过誉。据化验,紫阳县产的茶含硒量比皖、浙、闽等地的高6至32倍,长期饮用,有防癌和预防血管硬化作用。此茶与西湖龙井并列为全国名茶。
“秦巴雾毫”产于陕西镇巴县,它的原名叫“口含茶”,因采茶姑娘每采下一片嫩茶尖,都要尖朝里、尾朝外地含在口内,用少女的口液浸泡十余分钟,然后才取出晾晒杀青,因此而得其名。这种茶早在西汉初年就作为贡品敬献给皇帝。相传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常到依山傍水的茶镇品茶议事,喝的就是镇巴归仁山的口含茶。1984年12月,安徽农学院茶叶系陈椽教授到镇巴考察,给“口含茶”取了个颇富诗意的名字,叫做“秦巴雾毫”,秦巴,指陕西镇巴,雾,指云雾弥漫的自然环境;毫,指嫩叶周围白茸茸的毫毛,代表茶叶之质。秦巴雾毫以采摘的时间分档次,采摘时间越早,茶越名贵,共有明前茶、明茶、雨前茶、雨茶四个品级。这种茶在冲泡时确有出奇之处,将沸烫的壶水居高临下,冲入玻璃杯中,茶叶借着水势上下翻滚,三上三下,叶片舒展,一片片由上沉下,好似天女散花,沏定后茶尖一律朝上,亭亭玉立在绿豆色的水中,恰似碧海中的片片风帆,十分赏心悦目,乘兴啜饮几口,顿觉脑清神爽,大有“洗尽千古人间愁”之感。此茶汤色鲜美,气味芳香,在省内外颇负盛名。
“午子仙毫”产于陕西西乡县高耸入云、雾霭朦朦的午子山上,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产的茶叶条形紧细匀整,甘冽可口,经久耐泡,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而名噪京师。近几年在制茶工艺上,既继承了精湛的传统工艺,又吸收了黄山毛峰茶的烘制和龙井茶的炒制等优点,形成了烘炒结合,别具一格的“午子仙毫”茶风格,这种茶是采摘一芽一叶或两叶的嫩芽制成,古人谓之一枪一旗,每斤成品茶约31000个芽头,嫩度和香味都很独特,1985年5月被评为省级优质名茶,1986年6月初,在福州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中国茶叶》杂志曾向国内外介绍了这一名茶。现在“午子仙毫”不仅畅销西北各地,而且生产名茶的南方几个省市也来陕西订货。
“汉水银梭”产于陕西南郑县的毕坝地区。此处位于巴山腹地,山中到处茂林修竹,地气潮湿,生产的茶叶条细柔嫩,味甘芳香,质厚耐泡,据说在清代就已闻名遐迩,当地县官为了巴结皇帝,曾以贡品进奉给皇室。近几年,因采制精细,泡出的茶色绿水青,香味浓郁,人们争相购买,市场上常供不应求。
此外,白河县的茅坪茶,平利县的三里垭青茶,商南县的毛尖茶等,都因芳香浓郁,回味甘甜,经久耐泡,在省内外较有名气。
关中人和陕南人都有饮茶的嗜好,且喜清早饮茶,各地习俗不同,饮茶方法各异。关中农家,不论冬夏,天亮起床,头一件事就是沏一壶茶,空着肚子喝,而且不在家中独饮,喜欢三五成群,手持小茶壶,或站在屋前,或蹲在树下,边缀饮边谈论,俗称“茶壶会”。品足饮够之后,再各自操持其营生。
陕南秦岭山中有几个县,对“罐罐茶”特感兴趣,所谓“罐罐茶”,就是煮茶不用壶、锅,专用陶瓷罐在火塘边煨制,这种茶唯陕南独有。由于各地群众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各异,罐罐茶的用料、做法和风味也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糊油茶”,是山区人普遍爱喝的一种。其制作方法是把茶叶装进陶瓷罐内,(罐高约七寸,直径三寸,两端小,肚子大),煨在火上,加进各种调昧品,再把炒熟的白面或包谷面搅成糊状倒进去,烧开后倒在碗里,加上炒花生仁,炒核桃仁及干脆酥香的油炸馓子或油酥干果,这种茶经济简便,香味浓郁,有和胃利肠之功。
“油炒茶”是宁强、略阳及南郑部分山区人爱喝的一种。这种茶的罐罐只有鹅蛋大小,喝茶用盅子,每次只能喝一两盅,不能多喝,其制作方法是先把罐罐煨在火中,烧至发红时投进猪油或菜籽油,待油烧沸冒出白烟,再投进适量茶叶,用筷子不停地翻炒,有茶香味时,即倒进清水,加食盐或白糖烧沸即可。这种茶消暑解渴,养胃生津,提神解乏,每人只要早上喝两盅,上山耕耘,一天内不觉干渴。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