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的酒席主要是招待众多帮忙的人。第二天是娶亲的正日子,主要是招待娘家的客人,每桌只安排两个上亲,为的是让娘家人都坐上席,同时还要根据上亲的身份地位安排相应的陪客。宾客入席后,新郎向客人敬酒,行鞠躬礼,执客司代表主家向来宾致礼,也要根据席面场景、酒菜说个四言八句,名为“表席”,如:
二月玫瑰香,喜事又一桩,各位听我祝酒词,初次表席有点长。句句说的主人意,字字表在客心上。现在上的红烧鱼,年年有余呈吉祥。
下道菜是八宝饭,夫妻恩爱生儿郎。
在南郑人的婚宴上,还有个“献新婚锅巴”的习俗,客人菜足酒酣之后,汤菜和白米饭端上桌来,这时烧饭的厨师用铁铲沿锅的四周深入锅底,小心翼翼地将黄灿灿的半圆球锅巴取出,双手高举头顶,口喊吉利言词,如:“锅巴锅巴圆圆,新娘新郎团圆,夫妻白头偕老,主人一家平安。”
主人闻讯,喜笑颜开,双手接过锅巴,递过一个红封酬谢。
婚后第三天的酒席叫“圆饭”,招待送礼的亲友和酬谢帮忙的乡邻。
新娘家的婚宴一般也是三天,婚礼前的一天招待前来“暖婚”、“添箱”的三亲六戚。正日子招待婆家迎亲客人,谓之“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第三天招待回门女婿。婚前三天,女娃就要中断普通饮食,每天只吃四个鸡蛋,滴水不喝,为的是控制大小便。婚礼前一天,新娘沐浴、“择脸”,择脸又叫“开脸”,就是用嘴和手将一条坚韧的线折中成交叉的三端,在新娘脸上捻搓滚动,以拨去脸上和颈部的汗毛,然后梳成长辫或墅髻头。择脸要请父母双全、夫妻团圆、有儿有女的“全命人”充任,以图吉利。
在勉县一些地方,姑娘出嫁前一天的晚上,先在堂前向祖先上香叩头,然后哭嫁。此时姐夫、兄嫂或表兄弟等将所有的陪嫁装箱,姑娘如嫌陪嫁不丰厚,便挡住不让盖箱子,边哭边唱《装箱歌》,例如:
我的爹,我的娘,今晚爹娘装花箱,装了银钱莫心痛,银钱是个地灰尘,扫了一层又一层。我的爹,我的娘,我那箱子四角凉,装了半天没有啥,最后还是空膛膛。我的爹,我的娘,今晚给我装花箱,我那花箱四块板,装了半天没装满。
唱了一曲又一曲,直待添陪满意后,方进入卧室。此刻亲娘端个凳子,坐在姑娘卧室里,一边流泪,一边嘱咐女儿,到了婆家要尊老爱小,尊重邻居,夫妻恩爱,并劝女儿不要牵挂家里。女儿也抹着眼泪,与娘诉说知心话,哭诉难分之情,直到深夜不寐,俗称“坐亲”。
男方在迎亲的前一天晚上,要在洞房里的高处置一个斗,斗里立一杆称,竖一把尺子,床下点“七星灯”,据说这是仿效姜子牙治服琵琶精之法,谓之“避煞”。
迎亲的这天,抬新娘的花轿不能空着,轿子里坐个小男孩“压轿”。迎亲队伍由“押礼先生”一人,迎亲女宾二至三人组成,另有放炮手一人,提灯笼的小男孩二人和抬食盒的数人。新郎身穿蓝缎长袍,头戴红顶瓜皮帽或礼帽,上插两只金花,从肩至腰斜挂一道红绫,在媒人的陪同下,乘轿前往女家。一路唢呐长鸣,锣鼓喧天。所带的迎亲礼品是七斤重的大肉一方,八斤重的猪肘一个,俗称“七方八肘”,猪头一个,名为“碰门猪”,离娘布二匹,酒数瓶,以及给新娘送的衣物等。另备12个红礼封(红纸包着钱钞),名为“梳头礼”、“催妆礼”、“背轿礼”、“谢厨礼”、“铺毡礼”、“把轿礼”、“参神礼”、“鼓乐礼”、“打杂礼”等。所有礼物都用食盒抬或装入彩筐里,上面盖着红纸剪的双喜字。快到女方门口时,炮手装上火药,鸣炮三声(现在由鞭炮代替),称“迎亲礼炮”,乐队敲起紧三慢四的锣鼓,告知女家迎亲的到了,女方亲属出门迎接,行至大门口,岳父递给新郎一杯酒,名为“饮下马酒”。新郎进入正厅,先参拜女方祖神,再参拜岳父母,然后岳父给女婿身上加红(斜披一道红绫),帽上插花。亦有不行此礼者。吃罢酒席,迎亲娘子给新娘换装,换装时要给新娘红礼封,名为“换装礼”。此日新娘不穿娘家一件衣服,内外新衣及新鞋、新袜全由婆家带来。新娘的装束是头戴花冠,身穿红衣红裤,裤外还要罩上绣花长裙,脚穿红绣花鞋,头顶红绸绣花盖头。有的女方拖延很久不发亲,吹鼓手就对着闺房吹几遍唢呐或长号,名为“畏门”。新娘装束停当,堂屋红毡铺地,新娘跪拜,辞别祖宗,叩别父母,接着便放声大哭,在哭嫁声中,新娘的哥哥将新娘背人轿中。轿内有新娘的小弟弟押轿,起轿前,娘家要给轿夫红礼封,意思是让轿夫把轿抬得平稳些,不要在路上摇晃颠簸姑娘。花轿抬起,转三转,在鞭炮声和唢呐声中上路。前有两名提红灯的男孩开路,接着便是新郎、鼓乐队和迎亲队伍,中间是新娘的花轿,轿两侧有新娘的兄弟扶轿,轿后是送亲的队伍和抬嫁妆的。送亲队伍除新娘的父母和未嫁的妹妹,其他亲属都可参加,但安康市却有舅母和姐夫不能送亲的风俗。花轿在中途不能停留,要一直抬到新郎家。路上经过村镇,都要吹奏唢呐、鸣锣击鼓,吸引人们夹道观看。婚娶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旧时称“小登科”,途中遇到再大的官,也得为迎亲的队伍让路。两家迎亲的队伍在途中相遇时,两位新娘要互相交换手帕或礼花,然后让道而行。经过寺庙门口,要用红毡挡住庙门,待花轿过去再取掉。途中遇到出殡的,并不回避,反认为是吉兆,谓之“白头到老”。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