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催春
明时,立春的前一日,在县城东门外后土宫(土地祠)塑芒神(后稷)、春牛像,并设祭坛于其前。县令率僚属,穿朝服,戴花冠,以鼓乐作先导,迎置公共场所。立春日早晨,置酒果、香表于祭坛。县令致祭文后,率诸官以次跪拜三奠酒。酒后,执彩杖鞭打春牛,直至破碎。以此祈神灵保佑,催农人春耕。清时,立春之日,县令率僚属、农夫致祭于先农坛农神前,祭品为当时当地所产全部农作物品种的籽粒。祭毕,又率僚属、农夫行耕播种,以召示人勤春早。此俗清末后渐废。
求神祈雨
此俗不知起于何时。明、清时期,久旱无雨,庄稼不能下种,或禾苗枯萎将死,县令常带僚属、乡老,由属吏、乡民共抬祭品,于烈日下,不戴帽饰,不乘车马,徒步去鹿台下的神庙,熏香叩头,祈祷天雨。如获感应,则勒石颂功述德。若无感应,则再行恳祈。民间亦有抬祭品,请巫神,在乡老的搀扶和乡民的簇拥下,去鹿台神庙,或当地龙王庙祭神求雨。此俗民国以来渐废。(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相互帮工
建国前,农民单家独户耕种,晾晒条件差,运输工具落后。夏收碾打结束,晒粮之时,村民不计报酬,蜂拥而至,主动帮工。运麦扬场,无所不干。主人备酒菜予以款待。农业合作化后,皮之不存,此俗遂没。
拜师学艺,是工匠行业的重要习俗。建国前,欲求谋生手艺,需寻求师傅。征得同意后,家长偕子弟、带重礼去行拜师仪式,徒弟向师傅跪拜,许诺之后,方确定为师徒关系。期限三、五年不等。一边潜心学艺,一边侍候师傅,不挣工钱。三、五年期满后为出师,方能独立承揽活路挣钱。建国后,此俗渐废。
建国前,农村缺少集贸市场,几家较大的商贸店铺和贩运客商全在县城内。为解决农民生活日用品的需求,几乎村村都有户设的日用杂货小卖店,车推肩挑的货郎你去他来,分别以梆声、铃声、鼓声、锣声、叫卖声为信号。其叫卖声抑扬顿挫,悦耳引人。群众的生活日用品大多是从他们手中购置的。建国后,1953年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归入集体经营。1964年以来,又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被彻底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群众自行恢复习俗。今时,个体日用杂货小店星罗棋布,遍及城乡,送货郎川流不息,比比皆是。其叫卖声不绝于耳。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