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满三天后,称“打三朝”。满一个月时,岳母家及其亲朋好友便相约带上一些婴儿的穿戴、鸡蛋等礼物前往祝贺,称“送祝弥”。满一岁,为孩子办“周岁”。让孩子“抓周”。为老人办生称“做寿”,亲朋前来贺生称“祝寿”,小辈前来贺生称“拜寿”。
新中国成立前,婚姻过程有说亲、走媒、传槟挪、报日子、过礼、迎亲、回门等项。1950年后,男女平权,实行一夫一妻制。1990年春,共青团马关县委员会向全县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发出《破大操大办之旧俗,树文明婚礼之新风》的倡仪书,同时为14对新婚夫妇举行集体婚礼篝火晚会,县委书记、副书记为新婚夫妇当主婚人和证婚人。
年轻人死,谓之“短命”,草草掩埋了事;中年以上的人去世要办丧事。老人断气时,儿子要为其“接气”。死后停于堂屋正中,设灵牌和引魂幡。出殡前一天“开悼”,亲朋前来上祭,出殡时撒“买路钱”,琐呐、响器、放爆竹、鸣枪、跳打、抬祭幢等。途中有“搭桥”、绕棺、回灵等。葬后第二天还要“复丧”,后有守孝或念经超度亡灵等。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行殡葬改革,1981年县民政部门在县城西郊建殡仪馆,提倡火葬。
20世纪30年代前,多数人穿蓝士布或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少数富裕之家穿绸缎。男子穿对襟衣,女子穿面襟衣。富贵之家男人,有穿长袍马褂或长衫的,年轻女子也有少数穿旗袍的。40年代有部分穿西装。50年代后,各种机织布料、毛料服装也多了起来。有各式毛衣、风衣、罩衣、长短大衣及牛仔衣裤等。女装兼有各式裙子。鞋类有塑料凉鞋、胶鞋、各式皮鞋、旅游鞋等。
山区和半山区大部分人家以玉米、荞子等杂粮为主食,坝区多以大米为主食。一日两餐。城镇一日三餐,烹调多喜酸、辣、麻味,不论吃何种菜蔬,用葱花、芫荽、辣子面、醋精、酱油、花椒等拌成的“蘸水”均不可少。设酒席须凑足八碗菜。
清代建筑材料以土、术、竹、草为主。房子多是两面分水,用滑竹或木棍编成掌笆做“楼板”;墙用泥土春成,中间为堂屋,两边做卧室或厨房。民国时期,逐渐有瓦房。中间一格开大门,进大门为堂屋,堂屋左右各有两个房间(宿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镇居民建盖砖混结构房,多为二至三层,宽敞明亮。
马关县地处山区,民国时期,以驮马为主要运输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发达、运输便利,从县城北行经浪桥、大沟绞入文山城,全长67.5公里,境内里程37.5公里;从县城东南,经石门坎至边境茅坪,前行1.5公里至“国门”,全长54公里。前行可至越南箐门县城;从县城往西经南山至大树塘火车站,全长95公里,前行可至屏边县;从县城西南经田湾至河口县桥头镇,全长50公里;从县城南经石门坎达小坝子,全长29公里。从小坝子前行跨黑河可至越南新马街;滇越铁路有4.8公里途经马关县古林箐乡湖元村西部边缘,设有一小站。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