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免潮湿,下面还可以养猪牛,堆放农具。总的来说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布依族绝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山区,从事农耕稻作,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生。而贵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气候在不同地区和高度的差异比较明显,又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因此在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布依族结合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形成了独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干栏木房和石板房。
布依族民居建筑的功能必须与以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结合起来。能否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不仅仅是布依族主观愿望决定的,而主要还是决定于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为三开间,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从其房屋的布局来看,下层关养猪、牛牲畜,堆放农具。其从事农业生产堆放农具和养牛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养猪是为什么?这与布依族的思想信仰和生活习俗有关。除建房子以外,布依族在春节家家都要杀年猪,婚礼、丧礼、营造新房等也要杀猪待客,而年猪的某些部位要等到其他的节日时间才可食用。
比如,正月三十要吃年猪蹄子。年猪的五脏和耳朵、舌头一定要在清明节时拿去供祖先,这个意义是很重大的,因为大年三十布依族的吃到荤菜主要就是这头年猪的这些部位,意味着过年过节他们没有忘记祖先。另外猪尾巴要到“吃新节”的时候才吃,尾巴末梢的毛要留着表示年年有余。我之所以把猪在布依族地区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来是因为布依族建筑文化与他们养猪这一布依族生产生活习俗以及祖先崇拜紧密联系。布依族还有养鸡的习惯,因为平时家里来了贵宾杀鸡招待是必须的。我们所到访的六枝己酉布依族、贵定的阴寨人们都还在房子外的院坝上搭一个养鸡圈,在己酉寨即使是没有院坝的人家,鸡圈就放置在堂屋的某个角落用于关养鸡群。只是这样的话会影响室内卫生。不过,这种现象在该地普遍存在,其实这是一种文化适应的结果。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堂、卧房。其实和侗族一样火塘也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火塘的设置根据房屋的形式而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都是居住在干栏式木楼的二楼。一般设在中堂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火塘的面积至少要容得下一家人活动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分离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有了伙房,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火塘与厨房各占两侧之一室。 有的家庭甚至逐渐以火盆代替了火塘。即便是在一些变迁的现代民居中,人们仍要在房屋的侧边搭建一个人字瓦顶的伙房。因为人字瓦顶通风条件好,便于晾晒各种刚刚收获的粮食。
中堂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中堂整个空间由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它包括从大门到神龛这一空间结构。这四根大的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在中堂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作为家神供奉。而家神崇拜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在与汉族交流密切的开阳禾丰乡马头寨布依族,对神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他们的神台装饰得非常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的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如果是办什么喜事或丧事首先供奉祖先通知他们家里有重大事情。另一方面是非常希望祖先们保佑事情顺利进行。
中堂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青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特别是新房布置得更是光彩熠熠。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床为老式木架结构双人床,上有栏杆吊顶用于搭牵床帘和蚊帐。床架和栏杆雕龙画凤或雕刻各种花草图样,栩栩如生。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不用于住人,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有的家庭粮仓会直接搭建在房屋侧边或寨子上某个适合的地方。然而,无论是搭建在家里的粮仓还是搭建在屋外的粮仓,由于都是用木板围成,所以鼠患无法杜绝,粮食难免遭受损失。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