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的住处
定居以前,鄂伦春族主要住“仙仁柱”,它是用三十多根木杆搭成圆锥形的架子,夏天遮盖物有:“塔路”,即把桦树皮象瓦一样覆盖在架上;“铁克沙”是把桦树皮经过加工制成长3~4米、宽1米的围子围在架上,也可以用芦苇穿成帘进行覆盖。冬天的遮盖物叫“额尔敦”,用狍皮制成。制做一块大的“额尔敦”需要25张狍皮,小的10张,一个“仙仁柱”架上要围两大块一小块。
“仙仁柱”的内部是席地铺床。对门正面铺位叫“玛路”,是中年夫妇和年轻夫妇的席位。床位下铺干草,上铺用狍腿皮做成的褥子。“仙仁柱”门框上,夏天挂柳条穿的门帘,冬天挂狍或鹿皮门帘。“仙仁柱”内部正中是火塘,用它取暖、做饭和保存火种。实现定居以后,盖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在1981年建旗30周年前夕,又都重盖砖木结构的新房。室内敞亮、保暖、卫生,有益身体健康。一般人家都购置了桌、凳、立柜等,有些人家还有组合柜、沙发等高档家具,大大方便、丰富了生活。
鄂伦春人的交通工具
鄂伦春族的交通工具也较原始。早期大雪封山的季节,是用滑雪板追捕野兽,或用狗拉爬犁来驮运猎物。夏季是用桦树皮船代步进行狩猎和驮运猎物、搬迁等。饲养驯鹿以后,驮运猎物和搬迁主要是靠驯鹿。饲养马匹以后,马跑得快、负载力强,使鄂伦春人的交通工具得到很大改善。有了马匹,可以到较远的猎场去狩猎,也给迁移时驮运东西带来很大方便。鄂伦春人在定居以后才使用大轱辘车和花轱辘车。
近几十年来,随着大兴安岭的开发,鄂伦春族地区的交通得到空前的发展,过去人迹罕至的森林腹地,修了铁路和公路,通了火车和汽车,基本都通到鄂伦春族的定居点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人家买了小型拖拉机、汽车、摩托车,出猎、驮运、进城,都极为方便。
您恐怕没有想到,在中国古代,“枣”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和米、面同等重要;枣是水果,还是粮食。《战国策》载,苏秦曾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早在2000...
麦秸画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历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经久...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聚集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
灵峰寺正月十五庙会是三台县唯一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庙会为主兼农具交流会二者合一的盛大庙会,还有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庙会。一到会期,来自于三台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及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游人如...
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每年仲春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
普米族人的春节一般要持续三天到半个月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兰坪和维西的普米人则在正月 过春节。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 、踢毽子、荡...
八宝亭是宝应最大的文化地标,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每个在宝应的人,不去八宝亭看一看,着实遗憾。今天大家去的最多的八宝亭,是纵棹园内的八宝亭,修建于1983年,已然是一座园林景观。而历史...
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食礼便是表现饮食文化的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常识,你可以不去遵守,但是不要忘了,不然会使当地人感到不愉快。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
在我国,传统的四时八节几乎无一不是以“吃”为主题的。地处渭北的澄城也不例外。特别是一进入腊月,各种各样以节日为名义的炊烟飘荡在古徵大地,把城乡的年味熏染得一日浓似一日。第一个节日便是“五豆节”,即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