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太岁甲寅年,早晚不全收。
春夏遭淹没,调食任秋冬。
虎豹巡村野,人民不自由。
鲁卫多炎热,秦吴麦豆稠。
桑柘前後贵,得半勿早抽。
卜曰:
先岁民不泰,耕种枉用工。
桑枯叶难得,又是少天虫。
五谷兵初高,後来亦中庸。
诗曰:
太岁乙卯年,五谷有盈余。
秦燕麦豆好,吴越足粮储。
春夏水均调,秋冬鲤入门。
天蚕虽然好,桑叶树头无。
蚕娘相对泣,得茧少成丝。
卜曰:
岁中逢乙卯,高下好田蚕。
豆麦山坡熟,禾粮在楚庭。
诗曰:
太岁丙辰年,春来雨水润。
豆麦乏齐燕,田蚕好吴越。
牛犊瘴烟生,亦兼多疠疫。
桑叶树头多,蚕丝白如雪。
夏秋无滴流,深冬足淹没。
卜曰:
龙来为岁首,淹没应须有。
豆麦宜早种,晚随波流走。
诗曰:
太岁丁巳年,丰熟足多害。
鲁魏豆麦少,秦吴桑麻灾。
高低总有成,种植无妨碍。
桑叶前後落,天虫十倍来。
春夏多淹留,偏益在秋冬。
卜曰:
蛇首值岁中,农夫宜种莳。
黄龙搬不尽,宜多下麦青。
蚕娘虽哭叶,还得秤头丝。
诗曰:
太岁戊午年,高低一半空。
杨楚遭淹没,荆吴足暴风。
豆麦宜低下,稻麦得全工。
桑叶从生贱,蚕老贵丝从。
蚕娘车畔美,丝绵倍当年。
卜曰:
稀逢今岁里,蚕桑无颇偏。
种植宜於早,美候在秋前。
虽然夏旱涸,低下得收全。
诗曰:
太岁己未年,种植家家秀。
燕魏熟田桑,吴楚粮储有。
春夏流郎归,鲤鱼入庭牖。
桑叶应是贱,搔收娘子喜。
豆麦结实多,宜在三阳後。
卜曰:
是岁值羊首,高低民物欢。
稼穑多商估,来往足交关。
农夫早种作,莫候北风寒。
诗曰:
太岁庚申年,高下喜无偏。
燕宋田桑全,淮吴米麦好。
六畜多灾障,人民少疫横。
桑叶初生贱,去後又成钱。
更看三阳後,秋叶偏相连。
卜曰:
岁若遇庚申,四方民物新。
耕夫与蚕妇,欢笑喜欣欣。
秋来有淹滞,收割莫因循。
诗曰:
太岁辛酉年,高低禾不美。
齐鲁多遭没,秦吴六畜死。
秋冬井无泉,春夏沟有水。
豆麦山头黄,耕夫挑不起。
蚕娘箧中泣,争奈叶还贵。
种植宜及早,迟晚恐失利。
卜曰:
酉年民多瘴,田蚕七分收。
豆麦高处好,低下恐难留。
诗曰:
太岁壬戌年,高低亦不空。
秦吴遭没溺,梁宋豆麻丰。
叶贱天虫少,秧漂苗不稠。
雨水饶深夏,旱涸在高秋。
六畜遭灾瘴,田家少得牛。
卜曰:
岁下逢壬戌,耕种宜麦粟。
低下虚用工,漂流无一粒。
春夏灾瘴起,六畜多灾疫。
诗曰:
太岁癸亥年,家家活业丰。
春夏亦多水,豆麦主漂蓬。
种莳宜及早,晚者不成工。
吴地桑叶贵,江越少天虫。
禾麻还结实,旱涸忌秋中。
卜曰:
岁逢六甲末,人民亦得安。
田桑七成熟,赋税喜皇宽。
豆麦宜高处,封疆绝盗奸。
割禾须及早,莫过绝冬寒。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