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牛一般只习惯吃本地的草,此言用来比喻男人一般是娶本地的女子为妻。
幼笋是刚出芽的嫩竹,也泛指刚长出的嫩草。此言指夫妻中,男方年龄偏多,女方年纪较轻,两者年龄悬殊较大,带有讽刺的意思。
此言意为,每个女子在年轻时都长得如花一样,没有丑貌讨人嫌的,尤其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车要新的好用,犁要旧的好用;夫妻到年老时,感情会更深。
语出莆仙戏《朱买臣》,此言为旧时妇女自怨命苦的谚语,至今宿命论者还认为,哪个妇女命里要是带铁扫帚,就会克夫命。
姑娘十八(岁)一朵花,但再美的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是会衰老的;“三十暝”即大年三十晚上,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此言讽喻某些人固步自封,总是认为自己青春不老,时光美好,岂不知时光会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尾儿即最小的儿子(或女儿),做父母的总是最疼爱最小的儿子,视作掌上明珠,只要一睡醒就去抚摸。
手甲即指甲,手指面是手背,手甲底是手心,两者都是肉,用来比喻每一个儿女都是父母的亲骨肉,都要一视同仁。
墩是土墩,隔一墩即隔一个层次,此言是说孙子与儿子之间,毕竟还隔了一代。
此言指有的人到老时,性格与脾气会变成小孩子一样,如爱吃零食,爱嬉戏玩耍等。
莆仙人把女婿看作是半个儿子,如有重大家事,往往叫女婿过来帮忙。
旧时相命先生给人看相,认为男人嘴巴大,就命运好,能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而女人嘴巴大,则依靠老公享清福。当然此言是不科学的。
纸封即纸做的袋子,米瓮即米缸。此言用来比喻穷人家到了快要断粮的地步。
鹧鸪是山里的一种飞禽,獐是山里的一种动物,形体似鹿,但比鹿小;马鲛与鲳都是海里的鱼。莆仙人认为这四种做成的食品,味道最佳,是山珍海味的代表。
戆妻指愚笨的妻子,拗子指性格倔强且不服管教的儿子。此言用来比喻某些不可调教的人。
夫妻的关系最为亲密,但由于女人往往话多,会把机密泄露出去,或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导致计划受挫,大事不成,所以有些大事不可告知妻子。
此言听起来虽难以置信,但道出生意人靠勤俭起家的一种决窍。
“厮请”是互相请客的意思。此言指在买卖时,双方一分一厘都要算清,但在请客时,无论由谁出钱,都不必斤斤计较。
此言即没有零钱的意思,常用来讽喻大户人家不肯施舍的理由。
一个人赚钱(挣钱)不管是多是少,总是有一定数额的,但身体的健康要比赚钱重要。此言是劝人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光忙着赚钱。
阿姑即父亲的姐妹。此言中的“孙”,其实是侄辈。一般说,出嫁的姐妹都特别偏向、疼爱自家兄弟的子女,一是血缘亲近,二是姓氏相同。此言用来比喻对自家人的一种特别关爱。
莆仙方言“沿路”是到处、满地;猪母即母猪,猪仔是小猪。此言用来比喻房间脏、乱、差。
狗通常在主人家门前睡,乞丐是沿路讨食。此言用来比喻旧时戏班演员的痛苦生活。
天子即皇帝。此言用来比喻某个领导只看重和重用年轻人。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