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元末明初时,在“江西填湖广”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余万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出发,移民到湖广地区。六百余年来,数以万计的瓦屑坝移民后裔来根祖之乡---瓦屑坝祭祖,形成一种久经不息,长盛不衰的祭祖习俗,延续着中华民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缅怀先辈的特殊情结。
主要包括:瓦屑坝移民码头祭祀先祖活动、鞠躬礼仪、瓦屑坝寻宗问亲、拜竭家谱、祭祖大典等内容。
瓦屑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享有“江南第一移民圣地”美誉,其地表层遍布陶片瓦器,绵延长达十余公里,考古专家认为至迟在唐代,这里曾烧窑制陶。
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自瓦屑坝迁徙,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与山西“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迁居的移民后代怀着思乡之情,“寻根”之意,从全国各地来鄱阳瓦屑坝寻根问亲,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鄱阳瓦屑坝根亲祭祀习俗”。每到清明、冬至等时节,瓦屑坝都会迎来大量前来寻根问祖的移民后人。主要包括:瓦屑坝移民码头祭祀先祖活动、鞠躬礼仪、瓦屑坝寻宗问亲、拜竭家谱、祭祖大典等内容。
瓦屑坝是具有古陶遗址和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地方。埋藏在地下的陶片至少是晚唐五代以前的文物,长达20余华里的陶片瓦屑堆成了一条长坝,非常罕见,故其地称之为瓦屑坝。
瓦屑坝之所以成为明代移民聚散地,这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关的。
元朝未年,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陈有亮、张士诚等一代枭雄,争霸于江淮之间。长达13年的残酷战争给鄱阳周边的湖北、安徽长江流域一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与此相反,饶州地区是一片难得的平原,易攻而又难守,不是军事要塞,没有出现过重大的战争,作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的饶州所辖的鄱阳、余干、乐平、安仁(今余江)、德兴、浮梁(今景德镇)、万年,则人口大量繁衍,人丁兴旺,具备向外移民条件。
明朝建基后,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下令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于是朝廷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而当时的瓦屑坝是鄱阳湖的一个较大物质聚散地和水运码头。周围湖泊密布,水路畅通。瓦屑坝这个壮阔汗漫的古老渡口,自然便作为官方指定的港口,承担起迁移饶州地域百姓移民的重任。
黎民大迁徙,触动了赣鄱大地敏感的神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400多年的大迁徙中,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穿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那未知的远方……因而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8大移民圣地之首,足以说明瓦屑坝移民规模是宏大的。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证实了明初瓦屑坝移民的历史事实和规模: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风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5000人到风阳;
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其中20万来自瓦屑坝;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府、徽州府及商人24万人到杨州各县;
洪武三十年:迁江西移民21.9万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
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214万人,其中饶州移民近百万之众。
600余年的沧桑岁月,这些移民的后裔没有忘记他们的始迁祖地,没有忘记他们的“根”。先祖们一代接一代口传下这个“根”。也正因为是“口传”,由于方言及口音的不同,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误传,误记。于是在众多的家谱中,出现了不同的“瓦屑坝”。如“瓦西坝”、“瓦砾坝”、 “洼西坝”、“剐西坝”、“挖西坝”。
瓦屑坝是是移民的聚散地,移民来自饶州所辖各县及饶州近邻地区,由于先祖当时少文化,同时迷失方向,脑际中仅隐约记忆县名及离别的“瓦西坝”,如是出现了“饶州瓦西坝”、“鄱阳瓦西坝”、“乐平瓦西坝”、“余干瓦西坝”、“浮梁瓦西坝”、“安仁瓦西坝”、“古县渡瓦西坝”等等。但不管在“瓦西坝”之前冠以何地名,这些地名在明代均属饶州府管辖,这些移民均由饶州府迁出,而且是从瓦西坝迁出。因此从饶州府迁出的移民,“瓦西坝”就是他们的始迁祖地。
瓦西坝移民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为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明初大移民是明王朝巩固其政权和富民强国的国策。成千上万的移民强忍离别的痛楚而背井离乡。他们在荒芜人烟的异乡披荆斩棘,劈山开田,不畏艰险,历经磨难,承担着沉重的历史使命。他们为大明王朝的巩固和强大,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称,瓦屑坝的移民,通过胼手胝足铸就的移民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瓦屑坝移民精神,包括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精神。识大体、顾大局的协作精神。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精神。
斯里兰卡“三大怪”中最有趣的非高跷垂钓莫属。高跷垂钓只出现于斯里兰卡南部海岸寥寥可数的几处海滨,据说是独特的地貌让鱼儿喜欢在这里聚集。在斯里兰卡南部的阿杭格默,笔者看到当地在近海处密密麻麻插着一根根木...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西方人结婚仪式有很多习俗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首先西方婚庆场面既欢快热闹,又美丽浪漫。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不断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我国现在的婚俗不少方面也在受西方婚俗的影响,比如穿婚纱、戴钻戒等等已...
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主要有抓肉、炸油果、馓子、酥油奶茶等。年三十守岁,正月初一早早起床,意为人勤春来早。按习惯,年轻人和晚辈要手捧清水,洒向帐...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元始天尊,全称“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 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原始天尊妙无...
拉祜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保留有从妻居的习惯。婚恋方式因支系不同而有所不同。抢头巾是拉祜西(黄拉祜)男青年主动向女青年求爱的一种形式。拉祜西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寨庙和寨场。夜里,青年男女常吹着葫芦...
韩城人对老年人的生日尤为重视,叫做“祝寿”,或称“过寿”、“贺寿”。一般人从60岁起过寿。每10年一大寿,其他年龄过寿规模较小。贺寿日,亲戚邻家前来祝贺,儿媳给老人送新鞋、新衣等,女儿送寿盘馍、寿糕馍...
解放初,舒城县城乡遍布木业、纸业、铁业、砖瓦、纺织、缝纫、豆业、面作、酱制、榨油、糕点、酿造等手工业店铺和作坊及制陶、制革、铸造、油漆、卷烟、编织等工场,还有众多的手工匠人活跃于广大民间,称为做“乡活...
锡伯族的居住是同营旗制度相联系的,一个旗(牛录)就是一个大村落,也是一个作战单位和生产组织。因此都筑有城堡,便于守卫。城堡围长3~7里不等,城堡里住着100~200户人家。街道井然,每户都围有矮墙,住...
长寿山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北10公里处的长城西北侧山麓。距秦皇岛市区18公里。是地质公园类自然风景旅游区。景区占地面积约13.34平方公里,其中可供游览用地3.45平方公里。最高峰鹦鹉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