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元末明初时,在“江西填湖广”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余万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出发,移民到湖广地区。六百余年来,数以万计的瓦屑坝移民后裔来根祖之乡---瓦屑坝祭祖,形成一种久经不息,长盛不衰的祭祖习俗,延续着中华民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缅怀先辈的特殊情结。
主要包括:瓦屑坝移民码头祭祀先祖活动、鞠躬礼仪、瓦屑坝寻宗问亲、拜竭家谱、祭祖大典等内容。
瓦屑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享有“江南第一移民圣地”美誉,其地表层遍布陶片瓦器,绵延长达十余公里,考古专家认为至迟在唐代,这里曾烧窑制陶。
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自瓦屑坝迁徙,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与山西“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迁居的移民后代怀着思乡之情,“寻根”之意,从全国各地来鄱阳瓦屑坝寻根问亲,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鄱阳瓦屑坝根亲祭祀习俗”。每到清明、冬至等时节,瓦屑坝都会迎来大量前来寻根问祖的移民后人。主要包括:瓦屑坝移民码头祭祀先祖活动、鞠躬礼仪、瓦屑坝寻宗问亲、拜竭家谱、祭祖大典等内容。
瓦屑坝是具有古陶遗址和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地方。埋藏在地下的陶片至少是晚唐五代以前的文物,长达20余华里的陶片瓦屑堆成了一条长坝,非常罕见,故其地称之为瓦屑坝。
瓦屑坝之所以成为明代移民聚散地,这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关的。
元朝未年,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陈有亮、张士诚等一代枭雄,争霸于江淮之间。长达13年的残酷战争给鄱阳周边的湖北、安徽长江流域一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与此相反,饶州地区是一片难得的平原,易攻而又难守,不是军事要塞,没有出现过重大的战争,作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的饶州所辖的鄱阳、余干、乐平、安仁(今余江)、德兴、浮梁(今景德镇)、万年,则人口大量繁衍,人丁兴旺,具备向外移民条件。
明朝建基后,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下令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于是朝廷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而当时的瓦屑坝是鄱阳湖的一个较大物质聚散地和水运码头。周围湖泊密布,水路畅通。瓦屑坝这个壮阔汗漫的古老渡口,自然便作为官方指定的港口,承担起迁移饶州地域百姓移民的重任。
黎民大迁徙,触动了赣鄱大地敏感的神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400多年的大迁徙中,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穿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那未知的远方……因而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8大移民圣地之首,足以说明瓦屑坝移民规模是宏大的。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证实了明初瓦屑坝移民的历史事实和规模: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风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5000人到风阳;
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其中20万来自瓦屑坝;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府、徽州府及商人24万人到杨州各县;
洪武三十年:迁江西移民21.9万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
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214万人,其中饶州移民近百万之众。
600余年的沧桑岁月,这些移民的后裔没有忘记他们的始迁祖地,没有忘记他们的“根”。先祖们一代接一代口传下这个“根”。也正因为是“口传”,由于方言及口音的不同,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误传,误记。于是在众多的家谱中,出现了不同的“瓦屑坝”。如“瓦西坝”、“瓦砾坝”、 “洼西坝”、“剐西坝”、“挖西坝”。
瓦屑坝是是移民的聚散地,移民来自饶州所辖各县及饶州近邻地区,由于先祖当时少文化,同时迷失方向,脑际中仅隐约记忆县名及离别的“瓦西坝”,如是出现了“饶州瓦西坝”、“鄱阳瓦西坝”、“乐平瓦西坝”、“余干瓦西坝”、“浮梁瓦西坝”、“安仁瓦西坝”、“古县渡瓦西坝”等等。但不管在“瓦西坝”之前冠以何地名,这些地名在明代均属饶州府管辖,这些移民均由饶州府迁出,而且是从瓦西坝迁出。因此从饶州府迁出的移民,“瓦西坝”就是他们的始迁祖地。
瓦西坝移民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为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明初大移民是明王朝巩固其政权和富民强国的国策。成千上万的移民强忍离别的痛楚而背井离乡。他们在荒芜人烟的异乡披荆斩棘,劈山开田,不畏艰险,历经磨难,承担着沉重的历史使命。他们为大明王朝的巩固和强大,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称,瓦屑坝的移民,通过胼手胝足铸就的移民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瓦屑坝移民精神,包括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精神。识大体、顾大局的协作精神。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精神。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