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灯官又称独龙杠,是由明朝初期流传下来的一种舞蹈兼灯彩艺术,每年元霄节晚上都有灯官爷查看灯火的表演。相传灯官爷是皇封的七十二品半烟熏侯,扮演者需穿官服骑在两米高的独龙木架上,由数名扮为差役者抬着,在锣鼓开道彩灯簇拥下,随鼓点颤悠前进。后来木架化减为一根5~7米长的独杠,灯官骑在上面口中念念有词(多为彩灯名目和吉庆的顺口溜),做着许多滑稽惊险的动作引人发笑。骑独龙杠必须具备一定功夫和技艺,老艺人白登文可以撒开双手随木杠上下振动左右摇摆。
霸王鞭是一种手执响鞭在乐器伴奏下舞蹈的技艺。有单人、双人、4人、多人舞等形式;动作有立打、坐打、滚身打等套数。道具响鞭乃用一长竹竿或木棍,每隔约20公分处挖孔,钉人铜钱2~3枚、可上下活动而发出声响。表渲者舞蹈时手执双鞭或单鞭在本人身上和地下旋击旋舞,发出沙沙响声,所以又叫“浑身响”。霸王鞭舞姿矫健优美,给人以轻快活泼之感,主要流行于中鸡、孙家岔等北部乡镇。其中刘虎子、张金奎等艺人的表演很受群众的喜爱。
秧歌舞是一种集体舞蹈,由锣鼓、唢呐伴奏。一般由30~40人组成,以扭、摆、甩、唱及变换队形引人入胜。建国前演员皆由男人充任,装扮成群众熟悉的戏剧人物和神话人物,在伞头(领头者打伞、故名)的带领下扭摆演唱。队形有《双葫芦》(即双“8”字)、《九曲图》、《回旋阵》、《麻花辫》、《遍地星》等名称。每至春节、元宵,城乡各地大都闹秧歌(亦称“闹红火”),排门子拜年。建国后男女都扭秧歌(秧歌队男女各半)。多扮工农兵学商形象。每人腰扎彩绸或手持鲜花或花环,在“镰刀斧头”(领头男持斧头代表工人,女持镰刀代表农民,象征工农联盟)的率领下,不断变换动作、队形,真是彩绸飞舞,鲜花翻动。唱词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内容。春节、元霄、国庆、新年及大型欢迎、欢送场面,常用秧歌助兴。
单人舞,是秧歌舞的一种。一般秧歌大队之后都有“蛮婆”、“大头罗汉”和骑驴婆姨等滑稽角色,秧歌队集体表演后这些角色单独表演,跑驴就是其中之一。表演者男扮女装,上身挂纸糊驴头驴尾,下身围幔布,中连假腿,绕场而行,摹拟骑驴动作,或跑或停,蹶蹄、放奔,令人捧腹。
此外还有耍狮子、舞龙灯、流水船、骑竹马、踩高跷等,表演技法大抵与全国各地相同。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