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三月三,六安人都要吃蒿子粑粑,老人们说:三月三是鬼节,吃了蒿子粑粑能把住魂,不至于让小鬼掏去了人的魂魄。
吃了蒿子粑粑是不是真的能“把住”魂,我们不得而知,但春吃蒿子粑粑应该和时令有关。农历三月三真好是蒿子刚刚生长,味道最为鲜美的时候。人们这时候采集嫩蒿子,加上咸腊肉和米面,制成蒿子粑粑。不仅好吃,还尝到了春天的气息。
蒿子粑粑是安徽六安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是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蒿子粑粑外表黄灿灿的,闻一下有一股艾蒿的清香,咬一口里面绿白相间,外焦香内松软好吃极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由于有很多霍山和舒城人定居合肥,安徽省省会合肥也受此影响,蒿子粑粑在合肥也有所传承。在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
蒿子粑粑起源于安徽霍山县,说起蒿子粑粑来历,霍山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挤满衣着华丽的鬼魂,舞狮、高跷、唱戏、龙灯,其热闹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鬼市游玩。有的喝酒听曲,有的观灯看戏,待到雄鸡报晓鬼魂收市时,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阎王收去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他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的三月三“鬼节”还是照常光临。为保平安,“鬼节”前夕,人们纷纷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们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南岳山(位于霍山县城)下的一位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赠你蒿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老奶奶醒来,发现手里果然拿着一珠青茸茸的蒿草,于是赶紧把观音托梦赠蒿的事告诉乡亲,大家听后忙去地里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每到三月初三,姑娘媳妇就成群结队去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巴魂。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霍山一带民间盛行。当然,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今天做蒿子粑粑已不是以往的“敬神消灾”,而是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
蒿子粑粑具体的做法是:
1、将蒿叶洗净,用质嫩味鲜的蒿叶尖;咸肉切成丁,放在一旁备用。
2、用开水将蒿子焯一下(去苦味),过冷水冲凉,拧干(以此法除去大量的墨绿色汁水和细毛,这样做出来的蒿子粑粑就不会太黑)。
3、将蒿叶切的十分细碎,与咸肉丁一起同早先准备好的糯米粉均匀拌匀,和水,调入少许盐搅拌。蒿叶不能放太多,以三四蒿叶成比八九成糯米最好,然后加温水捏成圆形扁扁的蒿子粑粑。
4、蒿子粑粑可炸、可煎、可蒸,味道都十分好。炸至边缘泛出金黄色即可,外面的皮香酥无比,里面的味道很绵长,清香扑鼻,回味无穷,让人爱不释口。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