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结婚姻的方式,主要有自主婚、父母包办婚、童养媳婚等三种。
除童养媳之外,婚嫁通常有以下程序;
提亲。由媒人介绍男女方的年龄、品貌、职业、家庭成员及经济情况,双方初步同意后,约定相亲的时间、地点。
相亲,俗称“睇人”,互相观察身材、相貌。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男女方都有一个或几个好友相陪,由媒人引见交谈。交谈后,由男方出钱“请吃宴”。无论双方是否合意,男方都要送给女方及女友一些“利市”,金额不等,一般是相亲之女多一点,女伴少一点,相亲合意多一点,不合意少一点。
“睇屋”。由媒人带领女方及女友到男方家中,看看男方有多少房屋、好坏程度,有多少家私及家禽家畜等,这是结婚的前提条件,非常重要。少数男方因此而弄虚作假,临时借别人的房屋或借别人的家具回来摆设,女方发现后往往发生争吵,甚至离婚。
送庚,又叫“问名”。经相亲、睇屋、男女双方都认为基本合意后,女家父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辰)送给男方。
留命,又叫“纳吉”。男方父母把将要成婚的男女两人的年庚,请算命先生酌定,叫做“合八字”,看看两人的“命”是否相克,不相克则成,相克则不成。例如:男子属“火”,女子属“水”,被认为二命相克,水火不容,婚事告吹。现代青年破除迷信,不相信算命,命中相克也要结婚,结果也能白头到老。
议价,又叫“讲身价银”。一般先由女方提出要多少“身价银”,男方回复能给多少。双方商议出共同都能接受的数目后,才有成婚的希望。如果身价银未达成协议,婚事将不断延期甚至拉倒。讲身价银不止是为了钱,而且主要是为了考验对方的诚意,夯实婚姻的思想基础。除了身价银,女方还要男方购买一定的衣物,送一定的酒、肉、鸡、米、油、米粉等,这些东西都取双数,如两件、两只、二十斤,不取单数,意为“成双结对”。女方提出的身价银多为整数,如1000元、10000元,男方往往减少1、2元,使1000元变为999或998元,10000元变为9999或9998元,尾数为“9”或为“8”,取意“长长久久’’或“久久发”。女方父母收到身价银后,一般用来买嫁妆给女儿送回男家,有些父母还要另外加钱买嫁妆给女儿,表示大方,并非小气。
登记。旧社会结婚不用登记,新社会男女双方要到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书。
下聘。男方把双方议定的身价银及礼物送到女方家里,一般是先送钱后送物,也有把礼物折价成钱同时送给女家,并将择定的迎婚日期告知女家,一般要提前通知十几天,让女家做好准备。
迎亲。事前,男方要组织迎亲队,布置新房、贴喜联,宴请亲朋。女方要组织送亲队,出嫁的女儿要“哭嫁”,《哭嫁歌》的内容有怨父母、骂媒、叹家人、叹轿夫、别家人等。男方铺床很讲究,一要请算命先生选定时辰和方位,二要请一位有儿有女的妇人来铺床,有的还要请人唱《铺床歌》,说好话。
迎亲之日,新郎与迎亲队到女家迎接新娘。小舅子要在门外迎接姐夫,姐夫要送“利市”给小舅子。新郎进门时不得踩女家的门槛,否则有人脱下新郎的鞋子用刀斩断,意为“斩脚”,以示惩罚。进门后,小舅子要端水并拿新毛巾给姐夫洗脸,意为“给脸”,姐夫又要送“利市”,接着是入席吃饭,最后一道菜是吃面条,意为女家对女婿“给面子”。饭后,新郎新娘要向女方家人敬烟敬茶,互相认识,女方的家人要送“利市”给新郎新娘。出门时,小舅子要送姐夫,姐夫再给“利市”。送亲队在路上与另一个送亲队相遇时,两个新娘要互相交换手帕或其他某件随身带着的东西,表示“冲喜”。
新娘到达男家门外,男家有一妇人拿鱼网片罩到新娘的伞顶上,并用针线穿到伞上,意为把新娘“罩牢穿牢”,防止新娘逃婚,永远是男家的人。新娘入门时也要注意不踩着男家的门槛,男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要躲避一时,不得与新娘相遇,意为避免日后翁媳、婆媳、姑嫂不和。然后,举行“拜堂”大礼,先由舅父给新郎“挂红”,点燃香烛,夫妻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婚礼基本完毕。
洞房之夜,普遍有“闹新房”的习惯。闹法一般是由新郎伴随新娘,按老少尊卑辈份逐个给男家的人敬烟、敬糖、敬茶,若新娘的态度、语气不好,或者称呼不对,男家的人就不接受,故意惹新娘生气,然后设法制服,让新娘规规矩矩。有的将一块糖果或一只可以连皮吃下的水果,用线吊着往上往下、往左往右摆动,请新郎新娘用嘴来咬,不得用手去抓,直到俩人咬着为止。有的摆一条长凳,请新郎新娘从两头相向“过桥”,走到中间,若新郎敢把新娘抱起放到一头,很快通过。若新郎怕羞不敢抱新娘,或新娘怕羞不让新郎抱,则要对持一段时间,等到俩人愿意相抱为止。这种斗志斗勇的方法很多,闹到尽欢而散。
洞房第一夜,旧时新娘有送嫁的姐妹陪伴,让新娘适应新环境,不让新郎入房同睡。第二天回娘家,第三天由母亲及婶母、兄嫂、姐妹送回夫家,俗称“吃回头伞”,又叫“会亲家”,共同吃一餐饭,互相认识。亲家与亲家私下里透露自己儿女性情脾气上的某些缺点,用“未识事”、“未入世”之类的客气话表示歉意,希望互相理解、宽容和管教。婚后,新娘一般在娘家住。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