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口镇,古称李家道口,因上古为黄河西岸鲧堤之上的一个渡口,并有李姓人家长年在此以摆渡为生,慢慢便成为沟通黄河两岸的主要交通设施,故此渡口被称为“道口”沿用至今。
道口镇位于滑县西北边境的卫河之滨,稣堤之上。早年,由于道口地处河运要道的卫河之畔,是当时水陆交通的要口,时有小天津之称。道口镇的顺河街是目前安阳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也是当时道口最繁华的街道。漫步在大街上,透过两旁斑驳的店铺门窗和油漆剥落的门柱,追溯那流失的岁月,你仿佛回到那帆船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渡口。
据记载,古代黄河流经滑县,道口就是设在西岸稣堤之上的一个渡口。相传,当时一李姓人家在此以摆渡为生,所以人们又将此渡口称为李家道口。后来由于黄河河床南移,卫河航运的畅通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山西洪洞县大迁民之后,来此定居者日益增加。明清以来,道口逐渐发展成豫北重镇。
道口系水、旱码头。卫河流经滑县境内的河道南起桥上村,北至三里湾。水面宽阔,水势平稳,当时卫河运输“上通百泉,下达天津”。20世纪30年代,是卫河航运最兴盛的时期,河道内“帆船林立”,每月过往民船、商船达百余只,“三百石之民船,四时畅行”。大船货运量达1450吨位。南方和豫北一带的杂货、煤油、海盐等多从这里转口,运往各地,以至于顺北街的货栈里物资堆积如山。卫河沿途设立了6个港运局,道口居上游第二,商贸的繁荣,使道口有了小天津的美称。
航运的发展,带动了道口搬运业的兴起。一些破产的农民和城镇贫民逐渐变成了专业的脚夫。他们早晨把铺盖一捆,押到当铺,晚上下船买上几升米,再到当铺取回铺盖,一家过活。时间长了,他们居住的街道也就叫成了“脚力市街”。
1907年竣工的道(口)清(化)铁路和1936年竣工的道(口)楚(旺)铁路,道口位于正中,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的物资在这里中转、集散,更是促进了道口经济的发展。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有“日进斗金”之说。道口12条大街和72个胡同,分布大商号百余家,小商号不计其数,经商者多达万人,出名的大粮行40多家,大酒店3家,银行、钱庄6家,浴池10多家,日用百货、布匹、土产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地道又最有名的当数顺河街与大集街交叉口的义兴张烧鸡店和顺河北街两旁的锡器店。张家烧鸡“咸烂厚味,脍炙人口,价格不贵”。道口锡器又名点铜点锡,制作的茶壶、酒器、烛台、香炉等用具,精致耐用。当时的锡器店仅顺河北街就有9家,规模较大且有名望的有“聚胜锡店”、“兴盛锡店”、“同兴锡店”。“道口锡器白如银,明如镜”,1933年的《河南政治月刊》载,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带花的每斤一元六角,无花的每斤一元四角六分。”据记载,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多不肯失之交臂。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为馈赠之资”。
当时,道口最繁华的地段当数顺河街和大集街。两旁店铺林立,白天人流如潮,到了晚上,用布蓬搭起来的顺河街灯光通明,人头攒动,所以人们又把顺河街叫作灯蓬街。至今,老人提起这些往事,仍津津乐道。
道口镇属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水、陆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清朝末年,曾被誉为中原“四大名镇”;2009年度被评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二十强乡镇;2010年度被评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道口镇还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省明星乡镇”、“省十大最具魅力城镇”、“中州十大名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烧鸡名城”、“市级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道口古镇因水运通达,商业繁盛而成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豫北重镇,是大运河沿线城镇的杰出典范。道口古镇整体布局依运河走向自然而建,当时最为繁华的一面街、顺南、顺北、大集、码头等街道更是因河而成,现存有老房屋1000多间,老字号5处,老钱庄1处,老票号1处,老胡同16条,古庙宇2处,老水闸6处,老码头9处,古街区3000余米。当时这里经商者多达万人,大的商号近百处,较小店铺星罗棋布。大多为山西晋商和天津客商,也有其他地方商家,同时还有本地商户。如已有300多年的义兴张烧鸡老铺。这些文物遗迹依然呈现出古镇昔日的繁华景象。
2015年,大运河(此地称永济渠、卫河)滑县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河曲穿道口而过。方便快捷的水路交通,为道口的经济、文化大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遇。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此段运河里百舸争流,千帆竞渡。据史料记载:隋代以后,卫汉水路上达百泉,下达天津,水中“帆樯林立”,三百万之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通梁达燕、运卫仰鲁”,路上“轮蹄徒旅”络绎不绝,纤夫们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远扬数里。特别是往来于河南新乡、天津的货船达700余只,载重百吨以上的大船约占1/3,船民有3000余人。20世纪60年代,航船发展到1700余只,年货运量83.6万吨,客运量6.87万人次,每日可经上千船次,大大沟通了津、冀、鲁、豫、晋等省30多个大小城镇。清末民初时期,除了通畅的水路运输之外,还得益于公路与铁路交汇的得天之利。道口是道清(清化)铁路的起点,是当时豫北地区重要的水路转运码头。1907年道清铁路全线修通,来自焦作的大量优质煤炭通过火车运至道口,接着装船转运天津,再消散欧洲。从天津水运而来的布匹、百货、食盐等又从道口上岸,转运到周边各地。
古时人们的货运和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大运河又是我国运输条件较完备的一支人工河流,因此,此段运河船只来来往往,十分繁忙,致使道口古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日进斗金”。道口因为繁盛,被人们赞誉为“小天津”,成为豫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