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戏”,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舞蹈。婺源原始的傩舞远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以前,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化石、活资料”。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镇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历史上曾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说。
婺源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婺源傩面具有50多种,以木头雕成,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婺源傩舞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以舞止曲终为原则,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婺源的傩舞内容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婺源现有傩班10多个,傩舞节目100多个。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现迎神逐驱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刘海戏金蟾》,还有一些表现嬉戏玩耍和棍棒对打的《单棒》《双棒》《舞小鬼》及模仿农耕狩猎动作的《耕田》《捉鸟》等等。
婺源傩舞于1953年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86年以来,被先后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中华舞蹈志·江西卷》等专著。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抬阁,又称台阁,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台架,少男少女扮演故事人物绑立其上,多人前后抬杠,巡游街市。
婺源抬阁是婺源民众极喜爱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商贾鼎盛,民俗活动分外热闹,婺源抬阁应运而生,尤以甲路抬阁著称。
婺源甲路抬阁共分上、中、下3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3层抬阁上,底盘由4~8名大汉抬着。阁体外面按剧情需要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云端或花卉等,虽层层叠叠却浑然一体。各层阁体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隐立于阁体彩物间,扮演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常见的抬阁戏曲造型有《白蛇传》里的“水漫金山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有“桃园三结义”“打渔杀家”等。扮演者多为儿童,穿戴考究,各饰某剧中的一个角色。人物不说、不唱、不演、不动,只配吹奏、锣鼓以渲染气氛。抬阁由4人或8人扛着游走,整个表演人悬在空中,飘飘欲仙,从天而至。抬阁造型优美,场面壮观,加上锣鼓相伴,十分气派。
甲路抬阁常常是一连出动七八座,长达百余米。每逢节日,一座座抬阁鱼贯而行,走村过市,好不热闹。经过各家门口、店铺前百姓都要燃放鞭炮,以求来年平安吉祥。每座抬阁前边都是鼓乐开路,锣钹断后。抬阁活动曾是迎神赛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宗族之间相互炫耀门第的手段,所以一般都由族中有经验的长者主持。现在抬阁巡游变成了全族全村男女老少都参加的一种民俗活动。2010年6月,婺源抬阁入选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彩,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婺源方言中,“灯”同“丁”,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的吉祥之意。逢年过节,从城镇到村庄,从街头到巷尾,婺源处处都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焰火冲天,神龙窜阵,龙虎斗,鱼跳龙门,狮子滚球,场面热闹。
婺源灯彩由来已久,世代延续,祖辈相传。婺源灯彩起于唐宋之间。在那久远的年代,灯节原是由宫廷传入民间的(古时称宫灯),或许是灯节的热闹喜庆与吉祥,正适合民间土壤的生长,在历经一段漫长的时间衍生成一种民俗。婺源的花灯制作,集合了竹艺、装裱、剪纸、绘画等民间技艺,以辞旧迎新为主题,展现的是花团锦簇的绚丽,还有散佚民间的文化图像。婺源灯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1985年“民舞”普查,全县有灯彩100余种,主要是观赏性灯彩和表演性灯彩两大类,观赏性灯彩又可分“竖立式”“悬挂式”“抬式”“动物灯”“瓜果灯”等等。
板龙灯,又称板桥灯,是一种大型游动性的观赏灯彩。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及灯撑4个部分连接而成,全灯长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长的可达一百余板,约200余米。每节板桥上装两盏彩灯或灯笼形成龙身,内燃蜡烛,龙头龙尾皆用灯篾彩纸编饰,舞动起来十分壮观。人物香灯多以《三国》《水浒》《杨家将》《白蛇传》等历史、神话故事及动物、古建筑为题材,以芭蕉、南瓜、线香为制作材料来塑造各种艺术造型。其工艺之妙,手法之精,形象之美,实属罕见。
板龙灯属表演与观赏兼而有之的灯彩,花灯的图案,除了“开门纳福”“辞旧迎新”“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的祈愿,还有“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小品,独盏宛若花篮,连接起来就成了五彩巨龙,雍容大气,蔚为壮观。
上饶市鄱阳、余干、万年县是鄱阳湖核心区。浩瀚的湖区也是天然的渔场,千百年来形成了特定的渔俗,至今仍有沿袭。
每年渔民下水捕鱼叫“出山”,“出山”伊始,村民放鞭炮、打牙祭俗称“燂舱”。新渔船下水,渔民要鞭放炮燃香,拜土地神,祈保平安,集体作业的大型渔船下水,村民更要“集飧”,捕鱼结束时要打牙祭。
开大港、大湖要放铳、请酒,开港捕鱼时,指挥船发号施令,各类渔具定有规矩,不能乱用。
7月开始堑湖,用竹竿上扎稻草在一片水域标号,他人不可随意在堑湖的水域捕鱼。8月开始禁港、湖,插封标,放鞭炮。禁港、湖期间,一律禁止捕鱼和采集水产品。
车干了湖水的人在前面捕,没有车水的人均可在后面,在后面捕鱼的人叫“打横”,“打横”的人不能超越车了水的人捕鱼。
4~5月鱼类洄游鄱阳湖产卵繁殖,为保护雌鱼产卵,在此期间严禁捕鱼,称“鱼会”。
亦称“鄱阳道情”,发源于鄱阳县的泗溪,属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唐代、成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是融合民间小曲、方言鼓书等元素而形成的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曲艺,是湖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2008年5月27日,鄱阳渔鼓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鄱湖渔民在捕鱼、织网、晒网或暇时即兴创作的渔歌。内容多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歌词运用丰富多彩的当地方言。渔歌的表演形式,或独唱,或多声部合唱,是渔民最朴实、最自然的吟唱,表达了鄱湖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如鄱阳的《粉蒸鳜鱼真难求》《每日打鱼乐陶陶》《我靠打渔去营生》和余干的《东风一吹郎船天》等等。
又称饶河调,古时称为江西大班,因发源于鄱阳饶河一带而得名。饶河戏是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将高腔与皮黄声腔交相融合,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古老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西饶河流域的鄱阳、乐平、万年、余干、浮梁一带。在鄱阳,饶河戏不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