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级市海口镇龙江入海处。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由当地太平寺两位僧人倡建,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竣工。初名螺江桥,后改名永平桥,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定名为龙江桥。但老百姓自始至终都叫海口桥。过去,海口桥、利桥塔常常被人们挂在口头上向外人炫耀。
龙江桥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四大古桥。
桥用花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桥墩。墩作舟形,两端出尖,以分水势。墩间架巨石为梁,上铺石板。全长476米,宽4.6米,桥面两侧设扶栏。桥墩原有41座,现存39座,间距11米左右。明清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茸。
桥南端建两座镇桥佛塔,均为七层六面,实心,高5米,浮雕有佛像力士、莲花狮子等纹饰。
龙江桥与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龙海江东桥并称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若论规模与施工难度,龙江桥确实输于洛阳桥、安平桥和江东桥,这也许就是其他三座宋桥均已列为国保而龙江桥自1961年列为省保后迟迟未能列为国保的原因吧。也正因为如此,龙江桥的名气远不如洛阳桥、安平桥和江东桥,但如果单论保存完整程度,龙江桥则远远高于四大古桥中的其他三座。毕竟,洛阳桥、安平桥和江东桥均曾经过大规模的改建,早已原貌不存;而龙江桥则基本保持原貌,这正是它最可珍贵也最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地方。
说到龙江桥,总让人想到“功德”二字。历史上,福州地区的大多数桥梁都是由民间募款修建的,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僧人倡建或参与募集善款的,龙江桥也不例外。故此,桥成之后,当地百姓才会在桥头建祠纪念当时倡建龙江桥的两位僧人。而且据说龙江桥的各个桥墩原来都有名称的,其中如“猪屎墩”是捡猪屎的农夫集资修建的,而“豆腐墩”则是由做豆腐的小商集资修建的。穷人尚且如此,有钱人就更不用说了,桥头的数块石碑上记满了他们的姓名。
海口龙江桥是民众集资修建,历史上有5次因台风和洪水遭灭顶之灾,其中明代2次,清代3次,也都是民众集资修复。
清康熙三年(1664年),海口民众还为保护龙江桥不被人为损坏,打了一场长达两年多的官司。事因地方恶霸陈德彰、林良务等占桥设网捕鱼,威胁桥梁安全。海口民众推举武进士林之瑞、举人蔡毅等牵头,联合数百镇民联名控告。但是,状子投到县里没人理睬,再投福州府还是没人理睬,最后投到福建省巡抚衙门,依然泥牛入海无消息。于是林之瑞、蔡毅等人召集众人商讨对策。有人说时下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把沿海30---50里地外的民众迁进内地。我们海口地区就是以桥为界,桥南为界外,桥北为界内。如果把龙江桥的作用与朝廷政策联系起来,不怕官府不理这个案。大家觉得有理,连忙重写起诉书。
果然,福州知府李仲颗受理了这个案,并报请福建巡抚核准,由海口民众出一部分资金,福州府也出一部分资金,加上追回网户30两,合计120两银子,收回32张鱼网。对恶霸陈德彰等人处以杖刑警戒,并责成福清县衙在龙江桥头立碑,严禁在桥门张网捕鱼。不想,陈德彰等人利欲熏心,妄图过了风声东山再起,收买经办县吏,向上谎报:已于本年三月十九日动工,今已刻石完工。林之瑞等人见县衙迟迟不立石严禁,再次呈状控告。经过两年多的据理力争,这场护桥官司终于划上了句号。但龙江桥并没有从此平安无事,倭患、日寇入侵、国民党兵负隅顽抗,都给龙江桥造成严重创伤,曾一度中间数门石条被毁,用木头临时架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才恢复成完全的石桥。1961年5月,龙江桥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著名侨领林绍良想重建龙江桥,把古桥改建成现代可让机动车通行的水泥大桥。文物专家认为此举不妥,文物不可再生,重建了就不成为文物,建议另建新桥。林绍良采纳了专家的意见,在龙江桥东面数百米处建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水泥钢筋结构的元载大桥。两桥平行横跨龙江口,让历史与今天对话,共同叙说着一个不变的主题:造桥铺路,功德无量。
2010年,福清市政府拨款六百多万元重修龙江桥。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