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到过马洒村的人都知道,它的村容村貌美而精致;大凡应邀到马洒村参观的人都知道,马洒侬人古乐让人倾倒。感受赏心悦目的壮乡绝妙风景线,领略美伦美奂的民族古朴文化廊,在你的心里,终将被现代文明今胜昔、古朴文化昔胜今的感悟所占据,你必定心有所向,某日再来马洒。
“马洒”,因这里的人擅长耍纸马舞而得名,它位于马白镇境内北部,距县城约8公里,整村分东、南、西、北四个村小组,全村共有280户,人口1220人,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大、户数最多的壮族(侬支系)聚居村寨。
整个村子盘山环水,风景如画。村前座落有致的几百亩良田,是世代马洒人生活和繁衍的天赐福祉之地;青山绿水四面青翠,古木参天。村头有两口阴井阳泉之称的水源地,浇灌着连片的几百亩良田,水源不断,河流不枯,良田不沽。
马洒村的座地非常有福相,古有东、南、西、北四景诗传为证:“东部路侧犀牛眠,静卧观赏明月圆;螺蛳滚塘终园地,银台蹲踞在面前。南有蜈蚣抱蛋圆,途往马白玉环前;良田青山左右映,艳比仙宫瑶池边。西游田野盘双龙,抢宝相争气势雄;底鎒坐观胜负果,峰岩夹耸作凭中。北出双潭山景荣,右仰半壁观音宫;欲目千里北嶺望,三县舆图口吹穷。”
传说,从前的马洒村在建设的布局和规划上十分讲究,整个村子就是一座迷宫,外围都有围墙,村内巷子错综复杂,巷深却考究,通向外面的道路都有一座大寨门,早开而晚关;村内的各个巷道也都有小门,据说,从前的整个马洒村的门大大小小有14座之多,如今还能依稀辩认得到先前寨门门扇的枢石窝,这样的村容布局最大的好处就是防窃防盗,如果一旦遭盗,一经发现,事主一张扬,村里的人就都把所有的门关掉,偷盗者就算是逃出了村内的小门,也逃不出大寨门。
现在,也还有人讲起马洒村村内巷子错综复杂、巷深却考究的深远影响力。其它壮族村寨的长辈们经常会拿记性不好、做事丢三落四的女儿开玩笑:今后把你嫁到马洒去,让你出去一趟都找不到自己的家,或者去挑水也会为别家挑了。毕竟,以前马洒村的房屋建设风貌都差不多,而且盛水的水缸都放在外面的,如果不注意,还真看不出什么差别来。
400多年的村庄,400多年的历史传承。虽然绝大部分的房屋已经建成红砖白墙,但如今仍保留10余座古老而富有壮族民居特色的杆栏式建筑,让参观者蔚为叹止。
走进马洒,走进杆栏式建筑;见证历史苍桑,见证民族文化煜煜璀璨。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考究村道上,见证民族文化的历史淀积;抚摸锃亮墨滑的石墙凸痕,感悟民族精神的永垂不朽。传统的杆栏式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屋前是一片青石板铺就的空地和一座用石墙磊起的晒台,一段台阶通向晒台,晒台与房屋二楼相连,二楼前有一条走道,走道边是一溜精致的杆栏,杆栏当中是一个道口,它与晒台和正屋神龛是一条线;一楼是养牛养马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的地方,二楼住人,顶楼堆放五谷杂粮,就这样的一间房屋,都会被壮族同胞们安排得井井有序;挨着正屋的一般都设有耳房,那就是厨房了。
古时,建这样的一间房屋是要从选树开始的,树质上等而且越大越好,据说,在马洒村只用一棵树就能建一间房的有许多。如今,杆栏式建筑保存得最完好的一间房屋已经住了13代人。仅这些,就能让我们由衷地敬佩起壮族人先辈们的勤劳与睿智了。
杆栏式房屋,一个温暖的家,成就多少代家族的兴旺发达;杆栏式建筑,一份温馨的情,传承几百年历史的风花雪月。
尽管随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有所变化乃至消失,但是在社会公德、节庆活动、民风民俗等壮族的传统文化仍然得到很好的传承。
壮族一直传承了长老制度,而马洒村的长老聚谋“老人厅”便是其中一种。新春佳节、二月间、三月歌节、六月花饭节与及相应的祭祀活动都是壮家人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的活动议程、方式、注意事项和喝告(放假)起止时间都要经过长老们的共同议事。喝告(放假)期间,村民不得上山干活、不得随意带农具外出,就连家养的牛、马等牲畜也很少赶到山上去,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禁忌就是一种法律理念,是民族宗教的约束准绳,也是维持乡规民约能正常运转的最高“法律效力”,正是壮族人之间千百年来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
马洒村“老人厅”座落在村中央,形如庙堂。从前的“老人厅”神秘而传奇,它是封闭的,和现在的祭山神祭龙树活动一样,只让村里的长老(高龄且得高望重者)到场举行祭祀活动,不准妇女和小孩参加和靠近,否则将会触犯神灵,全村遭殃,事事不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如今的“老人厅”现出了原形,而且还大变了样,经过修缮了的“老人厅”更显古老而光彩。马洒村人杰地灵,“老人厅”内悬挂的“立蒸我民”匾、“培英楷模”匾(民国十六年县长发)、王秉福“进士”匾(西南布政司发)等,马洒更有“王家顶子,高家谷子”之说,除此之外,马洒还出了王恩洪“顶子”,王世珍滇军驻粤十六团团长等风云人物;而高家就是当地的大土豪、大地主,有地有粮有财。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