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距天台县3公里。天台国清寺系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国清寺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
天台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自然景观幽美,人文景观颇具有地方特色。国清寺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润州栖霞(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四绝”。
国清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600多间屋宇的大型建筑群,殿宇分布于4条纵线上。东(1)线依次为聚贤堂、说法堂、迎塔楼。东(2)线为修竹轩、禅堂、客堂。中线依次为门神殿、雨花殿、大雄宝殿。弥勒殿前一对石狮,系汉白玉所雕。雨花殿两侧有钟楼、鼓楼。西线依次为安养堂、观音殿、罗汉堂、妙法堂。
此外,还有三贤堂、鱼乐国、五百罗汉堂、千手观音殿、玉佛阁、吉祥楼、五峰塔院、天台宗祖师显彰碑亭、妙法莲华经幢、独笔鹅字碑。大雄宝殿正中置释加牟尼铜像,重13吨,连座高6.8米。两侧列坐十八罗汉,为楠木精雕。殿后有慈航普渡群像。藏经阁珍藏雍正钦赐佛经及智者遗物、贝叶经、宋僧元通所写《大方广陀罗尼经》及日本宗教文物,共2000余件。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智顗大师在圆寂前给晋王杨广写了封遗书,向杨广提出了建寺的要求:“今天台顶寺,茅庵稍整。山下一处,非常之好,又更仰为立一伽蓝。始剪木位基,命弟子营立。不见寺成,冥目为恨。”智顗在天台山下选了一块平整之地,希望杨广能够出钱出力,更出政策,在这里建起一座寺院。智顗的这个要求很迫切,他甚至说,如果这个寺建不成,他死不瞑目。这封遗书通过他的弟子灌顶最终送给了杨广。
杨广接到智顗的遗书后,颇为重视,于是派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负责安排此事,由王弘把灌顶送回了天台山,并在此地给智顗设了千僧斋,杨广还专门写了一篇《答遗旨文》,文中明确提到了命王弘建寺之事:“遗旨以天台山下遇得一处,非常之好,垂为造寺。始得开剪林木,位置基阶。今遣司马王弘创建伽蓝,一遵指划。寺须公额,并立嘉名,亦不违旨。……所求废寺水田以充基业,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深蒙拥护。当年别资给行,送经一藏。依法为先师别供养,具钟、幡、香等。又施钱直,且充日费。鄮境灵塔、吴内石像、剡县弥勒、尊仪卧疾之处,并使装饰,亦不仰异。”
杨广不但答应建寺,同时还给了大量的供养,以便能保证这个寺长久地运营下去。这时杨广还是晋王,后来他又升为太子,几年之后继承了皇位,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隋炀帝。他在历史上的名声虽然坏了上千年,但在建立天台寺的问题上倒是做出了贡献。
天台寺,即后来著名的国清寺,这个名称的来由,按照南宋嘉定本《赤城志·寺观门二》中的记载:“在(天台)县北一十里。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遂改名国清。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唐会昌中废。”这便是国清寺的由来。
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最早成立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因实际创立者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据天台宗系谱记载,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思,三祖为慧文,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四祖智凯。天台宗对后世影响较大,不仅我国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以及一般僧俗人众多有爱好和重视,而且还传宗海外,“法乳千秋”。
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天台宗是由南朝陈和隋朝之间的智顗创立的,然而在名义上却奉印度的龙树为初祖,以生活在北魏、北齐之际的慧文及其弟子慧思为二祖、三祖,智顗为四祖。智顗上承慧文、慧思的思想,精研大乘经典《法华经》、《般若经》、《中论》、《大涅盘经》等,著有《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此为“天台三大部”)及《四教义》等,建立了系统的教义体系,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超出了印度佛教经论的框架。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父亲是梁朝的官吏,智顗随父居住在梁的首都南京。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十八岁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师父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
智顗在总结传统禅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止观和四种三昧(三昧,即禅定的“定”、也可称为禅定)。他特别重视的是其中的“圆顿止观”(在禅定中观想理与事相即不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非行非坐三昧”(不拘形式,寓禅定于日常生活之中)。修行止观,尤重“观心”,即观察平常情况下的“意识”———“一念无明心”,也就是观察刹那间的思维活动。据称,人的一念之心即具有整个宇宙,称之为“三千诸法”,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