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鲁(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与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等,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书法家、诗人,福建晋江池店钱头村人。他也是福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与开闽甲第进士、晋江池店潘湖人欧阳詹,首尾呼应,实属晋江乃至泉州科举史上的佳话。“吴鲁好大字”与“吴鲁中状元——成钱头”,成为泉州民间口碑和口头语;吴鲁所写的《百哀诗》以及他与“岳飞砚”的夙缘,至今流传。
“吴鲁好大字”,是讲吴鲁坚持挥毫勤于习帖,出入欧颜之间,尤其致力于探索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加以认真临摹科举名卷,喜欢书写大字,开创“吴书”的流派。至少在泉山晋水之间,仍留下许多碑刻墨宝。
如1911年发起募捐建造连接闽粤交通的顺济桥的杨阿苗,在他的故居里,花厅里10幅漆绘条幅中,就有吴鲁狂草:“某伯诗如神龙吐珠,明月欲语”,可惜“文革”期间为沥青所盖。
据传吴鲁本来欲与清末旅菲爱国华侨、南安官桥人蔡资深缔结儿女亲家,后虽因成婚前双方儿女不幸谢世未能成就秦晋之好,但吴鲁同样在融合中外建筑艺术、具有闽南传统民居典型代表的蔡资深民居中留下墨宝。
而在闻名泉州的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里面,吴鲁曾经题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还为大宗祠的建造题写碑记,其中第二进的木柱联语,“御史大明开府第,状元光绪耀宗祠”,下联讲的就是吴鲁以光绪庚寅年恩科一甲一名殿选状元,为古泉州区域(含今莆田、仙游、厦门、同安等)自明代庄际昌高中以后270多年再出现的状元,也是清代泉州府唯一状元,更是闽南吴氏千百年来未有之盛事。另外,他还为池店镇新店村写的《雁山修路记》石刻等等。
“吴鲁中状元——成钱头”,“成”在闽南有“使其产生价值”的意思。据吴氏族谱序言记载,“钱头村”位于“清溪一弯”的泉州晋东小块平原,吴氏一族大约于明朝末年从浙江钱塘迁来此处,继续沿江而居的生活,所以钱头村古称“钱塘乡”。原来仅仅数百居民,田陌清溪,山路蜿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是一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因为吴鲁大魁天下,一时间冠盖满钱头,前来交结契阔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乡村小道也变得车水马龙了。据说,当报子将吴鲁高中的喜报传来的时候,吴鲁的夫人尚在田间劳作,闻讯才慌忙赶回家中。这时的吴鲁已有官品,夫人仍然坚持田间劳动,除了说明状元公的清廉平和、家属的勤勉本色之外,封建社会的炎凉世态,从中可见一斑。
其实,吴鲁早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就荣登拔萃科,到北京进入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学,越年受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军机章京。光绪十四年,吴鲁就近在人才荟萃的顺天府参加乡试中举;十六年,殿试状元及第,受翰林院编修。吴鲁一生未能担任实职,不能施展治国救民的抱负,只能“六掌文衡”,为国选材。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