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市有个灵山寺,它是潮汕地区第一古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七(729)年,比潮州开元寺建寺还早九年(开元寺是开元二十六年始建)。灵山寺早期有个名僧叫大颠,(公元732-824年)俗名陈宝通,是禅宗六祖惠能的三传弟子。
佛教禅宗是印度高僧达摩(释迦牟尼廿六传弟子)于南北朝的宋代未年(约公元479年)渡海到广州传教后,由二祖慧可(487-593年)、三祖僧灿(?-606年)、四祖道仪(580-651年)、五祖弘忍(602-675年)至六祖慧能(638-713年),由于六祖的“顿悟说”和“见性成佛”达到佛教最高理论水平,其著作《六祖坛经》是中国高僧中唯一能称为《经》的佛教著作及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故他的弟子法海和怀让、神会不敢称为七祖,故潮州俗语有“六祖佛——无传”喻没有儿子。大颠的师父惠照也是潮州人,为怀让弟子,公元766年左右在棉城西山宣扬佛法,大颠就拜他为师,后来又到罗浮山瀑布岩拜石头和尚为师,贞元五(789)年回到潮阳,手抄《金刚经》一千五百卷、《法华经》和《维摩经》各三十部。他在潮阳西胪乌岩寺时筑石桥于两山之间,今此桥保存尚好,为潮州第一桥。
当时潮阳市铜盂镇有个当过工部尚书的洪圭(746-814年),他字大丁,原是福建莆田人,永泰元(765)年到岐北乡定居,唐贞元十二(796)年任潮州剌史。大颠扩建灵山寺得到他的帮助。
传说大颠回到潮阳后,看到铜盂镇岐北乡的灵山寺可以大发展,便在幽岭勘看地势,看到几个樵夫在砍柴,便了解一些情况,知道他们受雇于洪府,主人是远近闻名的洪圭洪员外、又称洪长者,大颠说:我与你们讲话,影响了你们砍柴,何不代你们砍一些。大家以为老和尚在开玩笑,那知他摘了几个草芯,折了几节枯枝后,用草芯扎住枯枝段象柴把模样,然后一抛,前面就出现很多捆扎好的柴薪,把大家都惊呆了。
此后樵夫们不用砍柴便在山上听大颠讲经,“老龟听经也成佛”,不久他们不给洪府砍柴,都在灵山寺出家当了和尚,洪府没有柴烧,管家便来找他们砍柴:“现在无柴邢(烧),看来着邢脚胴(小腿)骨!”大颠听了,便随管家进洪府厨房,把脚伸进灶里去当柴烧,煮饭煮菜和烧水都行!洪圭一听大异,马上进厨房一看,只见大颠面不改色,嘴念佛经,急忙叫人把他拖出来,灶膛里的火熄了,大颠的脚毛都没烧掉一根,这就是“邢(烧)脚胴骨”的著名故事。
洪圭见大颠如此道行,非常敬佩,知道他是为化缘扩建庙寺而来,便把幽岭施舍给他,还愿再纳寺田作佛前灯油之用,但不知大颠要多少用地?大颠希望以袖口的日影为度,遮到的田地就算舍给灵山寺,洪圭同意了,大颠把手一张,随着袖口展开,影区之内竟有田千亩!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传说中大颠是灵山寺的开山祖,其实不是,因灵山寺公元729年始建时,大颠尚未诞生(要三年后的公元732年才出世),但肯定是灵山寺有了这个与韩愈有交往的大师才出了名。
传说灵山寺的和尚也很有计谋的,有一次,有个和尚到大南山去给人超度,路上碰到一只老虎,幸好老虎直目,只能看见对面而不能看见侧面(故潮州俗话有:“老虎直目”喻不顾周围),和尚便躲进山洞里,那知那山洞正是虎穴,老虎也倒退进洞来了,虽然它未发现和尚,但也很危险,因为它再退一步,就会顶着和尚,据说老虎不倒下睡,而是坐着睡的,故有“虎距”之说,那和尚怕它不走会把他困死在洞里,便把做法事的铜铃悄悄的捆在老虎尾巴上,然后对准它的屁股用力一蹬,把老虎推出洞外,潮州有句俗语“人畏人,虎畏虎”喻心虚,那老虎被推出洞外,吓了一大跳,拨腿便跑,越跑铜铃越响,虎尾巴也象被拉住一样,它不停地跑,终于跌落山涧而死,潮州俗语也有“师公(和尚)遇着虎,虎尾缚铜铃”喻急中生智。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