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耶和华在犹太人中选择众先知来传达他的意志。在人类历史上摩西是最伟大的先知,是上帝唯一拣选出来,与之面对面地交谈,向他授予最高级启示的先知。上帝让摩西把神启的律法与“十诫”教授给以色列人,让他们以至圣为中心理念,建立起一个国家;以色列人还被上帝选中向全世界传达对上帝耶和华的独一信仰,及人类之间应有的兄弟之情。
摩西没有完成去“应许之地”立国的大业。他在去世前把权利传给约书亚,由其带领以色列人去征战迦南。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以色列人获得了大致为现在的以色列和约旦的地盘,具有了可靠的根据地。在约书亚死后的200年间,以色列人和周边民族的战争连绵不断。
后来,军事首领扫罗被先知撒母尔选中为王(公元前1028-1013),建立了君主制国家。扫罗之后,大卫继任国王。大卫定都耶路撒冷(大卫城),在位40年(公元前1013-973),进一步统一和壮大了自己的神权国家。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是一代名君。他对犹太教的最大贡献是在耶路撒冷建造了巍峨壮观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圣殿是存放约柜的地方,也是以色列人举行献祭等神圣典礼的场所。
所罗门死后,统一的以色列王国一分为二。南方为犹大国、主要由犹大和便雅悯两支以色列人组成。北方为以色列国、由以色列其他10个部落构成。
公元前721年,亚述人攻克北方的以色列,其人民被掠往亚述,后逐渐同化、消失。南方的犹大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亡,民众被迫流亡巴比伦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先知以西结在被囚期间,广泛宣传雅赫维是以色列人的保护神,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终有一天救世主会降临,拯救他们,复兴以色列。由此逐渐产生犹太教。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战败巴比伦帝国,发敕令让犹太人重返家园。回到故国的犹太人重建了圣殿,史称第二圣殿。
在波斯帝国统治迦南的200多年中,犹太人享有较大程度的自治,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到了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希腊大军扫平迦南,取代了波斯在这里的统治地位,并由此进入埃及。在希腊统治时期,犹太教曾经一度和希腊文化共存。
然而公元前198年以后,亚历山大的后继者们则强迫犹太人放弃犹太教,接受希腊文化。犹太人不堪忍受希腊人对他们的政治压迫和宗教迫害,奋起反抗。著名犹太民族英雄马伽比率众武装暴动,并于公元前161年和142年两度战胜敌人,获得政治自由。不过,这段和平岁月没有持续多久。
公元前63年,庞培的罗马大军进入了巴勒斯坦,取代了希腊人在这里的统治。不久,亲罗马帝国的犹太人希律控制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并成为傀儡政权的王。希律王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瓜分了这个地区,以后内乱不断,民众也开始大量外逃,流亡到世界各地。
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放火把宏伟庄严的犹太教第二圣殿夷为平地,犹太教的献祭和与之相关的仪礼制度从此一劳永逸地消失了。在此后的1300多年中,犹太人不仅没有政治上的独立和自由,而且被迫流亡世界各地,成了“没有祖国的人”。1948年,返回家园的犹太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国,这种局面才宣告结束。
1、正统派:最大特点是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原则,拒绝犹太教的变革。他们认为,上帝是永恒的,《托辣》是西乃神启。因此,其中的法律一条也不能改变,否则就是异端。他们还相信将来弥赛亚的降临会恢复犹太国家,重建圣殿并恢复献祭礼拜。正统派在许多欧洲国家例如法国和英国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2、改革派:认为犹太教和所有的意识形态一样,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摈弃那些过时的、不合理性的成分,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改革派把犹太教定义为完全和科学、理性和谐共存的伦理一神教,奉行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和平、公正和各民族和谐统一的大同主义。他们在改革中废弃了不少中世纪习俗。例如,在会堂做礼拜时男女混坐,不用希伯来语而用所在国语言读经布道,使用合唱队并引入管风琴伴奏。同时,实行男女平等原则,妇女有做经师的权利(自1972年开始任命女性经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改革派的中心在德国,战后则转移到了北美。现在, 改革派在北美犹太人中约占42%,是成长最快,力量最壮大的犹太教派。
3、保守派: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温和派。它的前身是德国的犹太教历史学派。19世纪宗教改革期间,一些德国犹太人认为正统派过分强调了的传统,忽视了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改革派又过分注重现实,没有给予传统以应有的地位,因而各自走向了极端。于是他们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主张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起活生生的联系。历史学派认为,犹太教的成文《托辣》源于西乃神启,而口传的《托辣》则是犹太人对前一种神启的扩展和延伸,是人类理性和经验的结晶。成文法是超时间的,神圣不变的,而口传法则处于时间的流变之中,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做修正和变更。但是,变更的权利不在于个别的经师,而是学者的一致同意和犹太社区全体成员的普遍接受。对于犹太复国主义,他们持赞成、支持态度。这个学派在20世纪之交在美国发展成为保守派犹太教,而且曾经一度成为最大的教派。现在,保守派在美国占犹太人总数的40%。就保守派坚持犹太教法律和仪礼的重要性而言,它接近于正统派,而就其赞同法律的可变性、灵活性而言,它又很难和改革派划清界线。保守派会堂的用语为希伯来语,礼拜时实行男女分坐,妇女逐渐取得了和男子平等的地位,1985年开始任命女性经师。
4、重建派:是从美国保守派中分化出来的年轻犹太教派。这个教派的创始人摩迪凯·开普兰认为,超自然主义的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能适应现代性和当代犹太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对之重建,将其改造成为自然主义的、民主型的宗教。他心目中的犹太教是一种进化的文明,上帝、《托辣》和犹太人是构成它的三大平等的要素。然而,上帝不是超自然的人格神,而是内在于宇宙万物中的“导致拯救的力”,《托辣》是犹太人经验的记录,其中的律令乃是犹太人的风俗习惯。而“拯救”不是来世的永生,而是现世的道德满足。重建派在仪礼上接近保守派,而在理论观点上甚至比改革派还要激进。这个派别主张自由地解释传统,以会堂为犹太生活的中心,主张宗教生活的民主化,鼓励和支持以色列国的建设。重建派是犹太教中最小的派别,约占北美犹太人的2%,它对犹太人影响主要在意识形态方面。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